潜山,作为“皖国古都”,地处吴头楚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三国时期,这里既有吴魏征战的金戈铁马,也有“小乔初嫁”的浪漫缠绵。因此,潜山的许多地名,承载着三国一段段耐人寻味 。它们有的是史籍记载有案可稽,有的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如今都作为一个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熔铸进每一个当地人的生命里。
风韵犹存的胭脂井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笔下《赤壁》诗,说的是三国赤壁大战中的一段故事。诗中的“二乔”,就是随父亲乔玄来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避战乱的美冠江南的姐妹花———大乔和小乔。
东汉末年,乔玄携二乔避居皖城广教寺附近,也就是今潜山梅城王湾一带。这里溪水环曲,松竹郁茂。相传二乔居此时,每天梳洗后均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天长日久,井水遂呈胭脂色,故名胭脂井。其实,这也许是人们艳羡二乔的国色天香而已。旧志载,“井石栏有建康年号”,足见此井修建年代久远。
陈寿的《三国志》中《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说,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孙策、周瑜迎娶二乔是在建安四年攻克皖城之后,其时孙策、周瑜都是二十四岁,二乔也正值青春年少,花样年华。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孔明明知小乔“乃瑜之妻”,为激东吴抗曹,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周瑜急问“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即诵曹植所作《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果然下定同破曹操的决心。应该说,这段诸葛亮智激周瑜 ,写得十分精彩。诸葛亮虽是借《铜雀台赋》中的“二乔”说事,但不可否认江东二乔之美是常人所不及的,因而也就很自然成了文学艺术的描写对象。
而今,松竹雪云,梵声玉人,互为辉映,胭脂井、乔公故址是最令人盘桓的雅逸之处。县城中的一口古井,能与一个动荡的年代联系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造福于民的吴塘堰
马道头,这是今痘姆乡政府所在地。相传这里是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浩浩荡荡经过的地方。那时间,战马嘶鸣,马蹄声声,千军万马,疾驰而过。马道头的名字流传至今,不远处兵马安营扎寨的山岭,则被称为营盘岭。
坐落在现今野寨对面的吴塘堰,自汉献帝建安五年扬州刺史刘馥始建至今,有1800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易闸址,经历代修治,还在造福于民,为五丰河万亩灌区发挥效益。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为此提供了佐证。那时的皖城,“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书中说,吕蒙献策曰:“见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今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肥。”权曰:“此计甚合吾意。”攻皖城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手执铁链,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箭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吕蒙亲自擂鼓,士卒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得了皖城。吴军进驻皖城后,整修潜水堰,遂将其改名吴塘堰,“民德之”。
思接千载的落马桥
在潜山县余井镇岭头西边的田畈上,躺卧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人称“落马桥”。
这是一座单孔型石拱桥,跨度约5米,主桥为双层条石结构,由100块青石条砌成,桥面上的中轴石两端,各立石凳,既可压护桥面,也供行人歇息休闲。当地老人说,桥的条石缝隙,用桐油、糯米稀和石膏粉黏合,十分牢固。站在远处眺望,落马桥那布满苍翠藤蔓的古老身影赫然在目。透过圆圆的桥洞,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两岸民居参差逶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