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中牟县谢庄镇出了个名人,此人名叫王古槐。全镇的男女老少谁见了他,都会喊上一声”槐爷”。
槐爷家境清贫,主要以种地为生,家里开了一个卖针头线脑的小买卖,整天是一身蓝布衣服,一顶小瓜皮帽,瘦瘦的小个子,满脸微笑,非常和善。
“啥事只要槐爷出面,没有摆不平的。”连谢庄镇最有权势的岳举人都这么说,而且,岳举人说这话时是满怀尊敬与钦佩的。
有一天黄昏的时候,在谢庄镇南头的镇南街街口,两个卖柴的小伙子一天没有卖出一根柴,肚中饥饿难忍。正在发愁的时候,忽然看见槐爷从街那头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两个小伙子互相看了看,互相使了个眼色,便扭在一起,打起了架。槐爷走到跟前,抬眼见两个小伙子扭在一起,急忙大声喊道:”别打架,别打架,有啥事好好说,这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你俩住手,说说为啥打架?”
两个小伙子在槐爷面前住了手,一个小伙子说:”槐爷,他借了我二十文钱,已经半个月了,现在也不还我。”
另一个小伙子说:”我们家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我哪有钱还你?你总不能让我抢钱还你吧?”
槐爷一听,立刻挥了挥手,朗声说道:”这二十文钱由我来还。不过,你们不许再动手打架了,人生在世,和为贵,你们都这么大人了,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值得吗?”说完,槐爷伸手往身上掏钱。可是,他伸手一摸,自己今天偏偏忘了带钱,于是,槐爷就冲着街边的”如家楼”饭店的武掌柜喊道:”武掌柜,先借我二十文钱救救急,明天我还你!”
武掌柜正在张罗客人,听见槐爷的话,忙答应道:”既然是槐爷开口了,我这就给您取钱,别提那个‘还’字。”
等武掌柜拿着钱出来,已经晚了,街那边”醉仙坊”酒行的张老板听到槐爷的声音后,已经恭恭敬敬地将钱递给了槐爷。
槐爷把钱递给了那个说对方借钱不还的小伙子,两个卖柴的小伙子一笑,担着柴拿着槐爷的钱喜滋滋地走了。槐爷看了看两个小伙子远去的背影,慈祥地笑了笑,也走了。
槐爷刚走,镇南街的街口立刻热闹了起来。”如家楼”的武掌柜板着脸冲着”醉仙坊”的张老板大声嚷了起来:”张老板你可真是不地道,你刚才做的那是啥事呀?槐爷指名要我拿钱给他,你凭啥先行一步拿钱给槐爷?你做的是人做的事吗?”
张老板听了武掌柜的话,既不生气,也不发火,他微笑着冲武掌柜一抱拳,说道:”武掌柜,你今天拿话骂我,我一句也不还,为了槐爷,你就是骂我三天,我也觉得值!”
槐爷在谢庄镇的威信就是如此。
嘉庆十五年的时候,深得嘉庆皇帝宠信的大臣、尚书刘凤鸣卸任了,嘉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准许刘凤鸣在他看中的任何地方修建宅院。
也许是人杰地灵,地处中原的谢庄镇被刘凤鸣看中了。于是,刘凤鸣怀揣着嘉庆皇帝的圣旨,在河南巡抚、郑州知府等官员的陪同下,来谢庄镇看了三天,最后说:他就在谢庄镇东边运粮河畔的良田里建造一座大宅院。
刘凤鸣建造大宅院要占用谢庄镇百姓种庄稼的良田,槐爷闻讯,当下就不高兴了:”只要有我王古槐在,谁也休想占用种庄稼的良田建造宅院!”槐爷的这句话说出口,刘凤鸣的大宅院白天垒起了砖墙,晚上就被全部推倒了,一直垒了六十天,竟没有垒起一道墙来。郑州知府张德继和中牟知县刘本林迫于刘凤鸣的威势,只得上书朝廷,说,要以”带头寻衅滋事,煽动谢庄镇百姓对抗朝廷,违抗圣旨”的罪名惩办槐爷。
接着,朝廷的一道圣旨传下来,嘉庆皇帝要郑州知府派人押解王古槐进京。
这时,老家在谢庄镇、官拜京城兵马司指挥兼任三营步兵将军的台占阁,听说嘉庆皇帝传王古槐进京,早早便在京城的城门前接了槐爷,将他迎进家中一叙。
台将军在槐爷进京的三天前,已经通过宫中大太监在嘉庆皇帝面前给槐爷说了好话。嘉庆皇帝传出话来说:”只要王古槐认个错,可以不治罪。”槐爷认为自己保护家乡的良田是正义之举,没错,谈不上认错。于是,嘉庆皇帝下旨,命人把槐爷押进皇宫。
槐爷进了皇宫,嘉庆皇帝问道:”王古槐,你为何抗旨?”
槐爷说:”回禀皇上,小民不敢。”
嘉庆皇帝又问道:”既然你说不敢,那你为什么不让刘凤鸣在你那谢庄镇建造宅院?”
槐爷坦然而诚恳地说道:”回皇上,俗话说得好:‘人既为人,当保一方平安与乐业,狗之一生,当护家园平静。’刘凤鸣仗着皇上的宠信占我谢庄镇种庄稼的良田,害我大清子民无地可种、无粮可吃,我虽然没有本事保我整个大清的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我王古槐拼上自己一条命也要保住谢庄镇的百姓生活安康。只要我王古槐在一天,刘凤鸣在谢庄镇的良田上就蓋不成他的宅院!”
槐爷的话让嘉庆皇帝无言以对,沉吟很久,最后下了一道圣旨,上面写着:”谢庄镇只要有王古槐在,谁也不准占用当地的良田。”
槐爷的此举在大江南北出了名,却有一个人不服气。
这个人是河北沧州府的好汉赵二爷。赵二爷是沧州府几家大商铺的大掌柜,他家祖辈几代为官,到他爷爷那一辈开始经商,赵二爷家财万贯,为人豪爽,行侠仗义,在江湖上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沧州府的赵二爷一听说谢庄镇的王古槐在大江南北有这般大的名气,很是不服气。于是,赵二爷决定去谢庄镇施舍钱粮,大做善事,打算以此来压压槐爷的威风。
这一年的夏天,赵二爷和几名伙计赶着两辆大马车,拉着四箱银子,直奔谢庄镇而来。刚进入谢庄镇的地面上,在一片浓密辽阔的玉米地中间的土路上,忽然跳出十几个手拿大刀的中年汉子,截住了赵二爷的马车。
一名中年汉子在车前大声喊道:”既然到了我们的地方,就把银子留下再走!”
赵二爷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知道遇到了强盗,只能拿银子来消灾。
四箱银子卸下车,其中一位汉子见赵二爷穿着一身明晃晃的绸子衣服,便让他脱下来。赵二爷灵机一动,赶紧说道:”你们既然留下了银子,这身衣服就给我留着吧,我还要穿着它去谢庄镇上拜访槐爷。”
赵二爷的这句话一出口,十几个汉子不约而同都愣在那里,然后齐刷刷地跪了下来:”您是槐爷的朋友,我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您的银子和东西我们分文不取。”
赵二爷愣了一下,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忙一一扶起这些汉子。”既然是槐爷的朋友,我们真是太冒犯了。”一边说着,这帮人急忙把四箱银子装上了大马车。
赵二爷见状,他哈哈大笑:”别这么说,我带着这些银子来谢庄镇就是施舍的,弟兄们如果急着用,就把它们拿走吧!”
赵二爷的话刚说完,十几个汉子已经钻进了玉米地,不见了踪影。
赵二爷不禁叹息道:”一个人的钱再多,也是买不来这种名声和威信,和槐爷相比,我是自愧不如!”说完,赵二爷调头回沧州,再也不来谢庄镇压槐爷的威风了。
从此,槐爷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