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字:棵、高、被、摸、托
词:松树、回答、惭愧
重点句子:
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1、认读词语
2、设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指名回答。(骄傲)你来试着读出小松树的骄傲。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同桌讨论。
②交流。
(课件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指导朗读:请你当“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三、送格言
四、学习生字
五、作业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
“兴趣是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一年级# 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