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高三#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2.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3.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4.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5.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楚辞·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杂诗》

  及时当勉强,岁月不侍人。

  陶渊明《杂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高三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