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高二年级历册教案5篇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册教案5篇》,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2.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4.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5.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高二年级历册教案5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