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有所不为的智慧

读者文摘 朱莉安 10年前 (2013-04-24) 12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通常说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所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跟着别人做;要知道自己有所不为,则需要一些智慧;当众人都在做同一件有利可图之事而你偏偏不做时,那就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点勇气了。
  
  今年是中国大学扩招第十年,在谈到扩招这一敏感问题时,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认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扩招是必要的,也是好事,但他也指出很多大学扩的都是过去的传统学科和热门专业,一些社会需要的专业却没有扩招,导致用人单位和所需人才仍然严重脱节。令人敬佩的是,在全国大学扩招成风的大环境下,中国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不扩招。因为朱清时清楚中科大的定位是培养高科技的科研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高低。不扩招并没有降低中科大的影响力,相反,它在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中,总是硕果累累。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扩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更多的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学杂费增加了,国家拨款或贷款增加了,大楼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增加了。可是十年之后,当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疲于奔命的时候,当许多大学为偿还贷款东挪西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朱清时有所不为的智慧。他赢得的不应是鄙视而是百分百的尊重。
  
  随大流做善事固然好,即使做错了,也会有“法不治众”的定理保护你。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众人的选择未必是真理,但众人的选择一定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所不为,极有可能把自己置于众人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可是为什么朱清时和他任校长的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不扩招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们更深层次地把握了高等教育的规律,他们听从了科学良心的召唤而没有被利益收买。
  
  我想起了去年去世的两位文化界名人,林斤澜和丁聪。这两位老人的共同点是淡泊名利,他们在“反右”“文革”中的有所不为,让后人领略到了人性的光辉。很多“老运动员”都知道,有时揭发人就是自救。“反右”时,上头叫林斤澜揭发邓友梅、刘绍棠,他就是不表态。那个时候,没有揭发批判过别人的人是极少见的。“文革”中,林斤澜被批斗,他没有为自己患得患失,反而为批斗自己的两位女同事担心,害怕她们说错了话,惹麻烦。据作家陈四益介绍,“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丁聪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愿无中生有,也不愿落井下石,结果他自己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有人强迫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的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感兴趣,催他赶快交代此人“坏”在哪里。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像林斤澜、丁聪二位,在鼓励告密的时代,在损人利己的时代,仍坚守做人的底线,才是真正的智者,是大无畏的勇者。
  
  老子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有所不为者必然会失去权力、金钱、美色的眷顾,甚至会丢掉生命,但是他们捍卫了真理的尊严,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所以,只有他们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只有他们才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只有他们才是撑起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有所不为的智慧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