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丽现在是《每周电脑报》的总编辑,她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1986年。刘克丽最初进《中国电子报》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看好他,甚至看不起她。因为她是跟着丈夫搭配着进报社的。报社领导不给她采访的活,这个外地女孩整天就是拖地、洗烟灰缸……直到有一天。刘克丽在地上捡起了一张被弄脏的记者招待会请柬,捡起了一条被遗漏的消息。她要求外出采访。报社领导勉强同意了。
也许是捡来的第一次机会,让刘克丽分外看重此后参加的每一次记者招待会,北京上世纪90年代的IT界的所有记者招待会,她几乎每场必到,几乎每次必定提问,而且第一个提问。先问问题先走人。她又时常是会场中最早退席的记者,给全场留下了一个扬长而去的背影。这是她辉煌的新闻事业的起点和转折点。几年后,她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再后来,她创办了《每周电脑报》,自己成了该报的掌门人。
这让我想起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接到一封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的信。信中说,他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地生疏,请马克·吐温帮忙,替他推荐一份工作。马克·吐温回信为这个年轻人设计了求职“三步骤”:第一步,向报社提出,我不需要薪水,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第二步:到任后努力去干,默默地做出成绩,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报社能给相应的薪水,我愿意留在这里;第三步:一旦成为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自然会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你。
据说,这个年轻人按照马克·吐温的“三步骤”认真做了。结果在职场不仅得到了“一席之地”,而且获得了他心仪的“好职位”。开始,“不需要薪水,只想找一份工作”,完全不计较报酬待遇,可说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低就”了,但是,由此获得一个平台,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既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与资历,又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要漠视和放弃始初的“低就”,倘若不踏上这个锻炼自己的起点,有岗不上,有业不就,蹉跎岁月,“高成”永远只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水中之月,化作自生自灭的泡影。
有人说,自己宁可不就业也不“低就”,并不是在乎工资多少,而是考虑工作不对口,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派不上用场。选择职业确实要考虑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和个人的兴趣。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的。不是自己所能决定和左右的,在择业上也不妨走点曲线。“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英国泰晤士报的社长福格当初到这家报社求职时,就担任了报社最低级的清扫卫生和收发等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刻苦,20多年后当上了这家赫赫有名的报社的总编。不想当士兵,只想当将军。你就是具有将军的素质和能力,也永远当不了将军!这就是古人说的“猛将必发于卒伍”。“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人的职业的选择是有一个逐渐探索,不断认识的过程。有时今天的退是为了明天的进。正如打拳一样,如果老是向前出拳,而不把拳头收回来,那么怎样让下次出拳更加有力呢?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不断求索的过程,不要一开始就因志趣等问题而低不成高难就,徘徊在职场之外,消极等待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风物长宜放眼量”,抓紧时间积极为职业成功积聚能量。
因此,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一个“立长志”的年轻人,为了将来的“高成”,在职业的道路上。在毕业之初先委屈自己去“低就”,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富有远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