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堂的堂守,品质高尚,生活严谨,工作勤勉,很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十幾年,以为这样就能岁月静好,安稳地度过一生,却不料新来的牧师发现他既不会读又不会写,觉得他不适合这份工作而请他走人。那一天,心情不好的他很想抽根烟,可是他走完了一条街也没找着卖香烟的店。他觉得不可思议,回头重找了一遍,还是没找着。这时灵感忽然降临,他想我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干嘛不在这条街上开一家卖香烟的店呢?于是他拿出积蓄在这条街上开了家卖香烟的店,生意做得很成功。他又想,伦敦还有多少条街找不着买香烟的地方呢?于是他到处转悠,一连开了十几家卖香烟的店,后来他的积蓄达到连银行经理都震惊的3万英镑。银行经理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怎么能赚到这么多钱。
毛姆式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能找到例子的。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和我一起在工厂的办公室上班,后来我调到机关,他留在企业一干20年,当上了中层干部。他自认为生活还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受人尊重,就这样干到退休也满意了。不料新来了个厂长,老派他去干克扣人的活,比如每天早上守在门房抓迟到者,迟到几分钟就扣人家一天工资,还搞什么苛刻的“末位淘汰制”,让他无法忍受。他与尖酸刻薄、不把工人的疾苦和尊严当回事的厂长起了尖锐的冲突,一怒之下摔门而去。离开工厂后,他开过饭店,卖过酒,均没啥建树,最后卖炒货大获成功。他不仅救活了好几个炒货厂,也让自己发了财,开起了大奔,住上了别墅。
我朋友的例子并不是什么幸运的孤例。我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破产关闭后的企业职工做好后续服务,为他们出个证明盖个章什么的。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不是亲自来,而是由老婆孩子甚至是老父母来的。我问为什么他自己不来,他们说他在外地打工呢。而一了解,发现这个“打工”并不简单,有的是厂子里的工程师,有的是首席技师,有的当上了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现在赚的钱可比以前在工厂里赚的多得多。有一次过年时,我碰到了相识的一位,他感慨地说:“幸亏厂子倒了。”
平凡的人,总是希望生活安稳,在有了一份安定的职业后,就以为一生能看到头了。但曲折和陷阱却暗藏其中,往往是在最想不到的时候,它们来到了。这时候惊慌失措和哭哭啼啼都没有用,你只能靠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运用自己的优势和经验去对付它们。也许从陷阱里爬出来,更会走路了;也许拐过一个弯,前面会出现新天地。要相信一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命运这个东西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