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悖论,有些看似荒谬,却又无懈可击。关键是,它们在生活中一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将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曾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假如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很大,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局面,最需要钱的人,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得不到贷款;而最不需要钱的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越能得到贷款。
《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成了这个岛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如果答错了,就要把他绞死。对于每一个到岛上来的人,或者是尽兴地玩,或者是被吊上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这岛上去玩呢?一天,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来了,他照例被问了这个问题,而这个人的回答是:“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请问桑乔·潘萨是让他在岛上玩,还是把他绞死呢?如果应该让他在岛上游玩,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既然他说错了,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桑乔·潘萨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从而就是对的,既然他答对了,就不该被绞死,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小岛的国王发现,他的法律无法执行,因为不管怎么执行,都使法律受到破坏。他思索再三,最后让卫兵把他放了,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
古希腊哲学家经常提及一个类似的有趣悖论。有一位母亲抱着心爱的孩子到河边洗衣服。一条鳄鱼偷偷地从旁边游近,并从她的怀抱中把孩子叼走。失去爱子的母亲非常痛苦,哭泣着央求鳄鱼把孩子还给她。“好吧,我可以把孩子还给你,但有一个条件。”鳄鱼说。“随你什么条件我都接受,只要你能还我孩子。”救子心切的母亲满口答应。“是这样,你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把孩子毫发无损地还给你。若答错,那你的孩子可就成了我的食物。”鳄鱼提出了条件。这位聪明的母亲思索片刻,回答说:“你是要吃掉我的孩子的!”“如果我把孩子交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我应该把他吃掉。”肚子很饿的鳄鱼显然有些高兴:“好了,这样我就不把他还给你了。”“可是,这样你又必须把孩子还给我,因为如果你吃了我的孩子,我就说对了。你答应我说对了就把孩子还给我的。”母亲立刻反驳道。“唉,是这么回事!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这下轮到鳄鱼不知所措了,结果被搞蒙的鳄鱼无可奈何地把孩子还给了母亲,这位聪明的母亲一下子抱起孩子飞一般地跑掉了。仔细琢磨一下这个著名的“鳄鱼悖论”,你就会发现这位聪明母亲的智慧所在。她精心设计了对鳄鱼的回答为:“你要吃掉我的孩子。”这样,无论鳄鱼怎么做都会与其允诺相矛盾。
关于政府的经济角色,有一个著名的“诺斯悖论”,它对于政府的作用有精辟的分析。“诺斯悖论”是其他学者根据美国制度经济学家诺斯的思想提出的概念,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经济活动当中,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制定游戏规则,特别是界定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则。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实施。因此,国家积极发挥作用是保障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介入又容易侵害个人的财产权利,危及有效产权安排。国家常常会建立和维持无效的产权制度,从而导致所有权残缺,造成无效产权,妨碍经济发展。用诺斯本人的话说就是“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这就是国家的两难或者“诺斯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说幸福并不只取决于物质丰富的绝对程度,更多是取决于和周围人作比较的相对程度,经济成长带来的相对剥夺感的增加反而可能降低幸福感。生活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当中的我们,是不是深有同感呢?
我们的身体时常纠结于这样的悖论:吃得好受不起,吃不好又营养不良。如今这年代营养不良者不多了,怕就怕营养过剩。都说吃得好才身体好,大多数小孩子不再忍饥挨饿,有些还吃得太好,在学校里每天又得十来个小时坐着上课读书,体育课据说每周有一两节就不错,也就难怪得糖尿病的人群有低龄化倾向。
同样是人对爱情之诞生的想象,为什么完全不同于月老他老人家捏根红线,这头一搭、那头一牵就完事,丘比特要拎一把弓,将那枝纯金锻造的箭磨得锋利,然后“biu”地一声,一箭飞过去,将两个恋人的心脏穿透,还要嵌在其中,想起来多少有些血淋淋。汪峰唱:“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没有爱就没有伤害;爱是一次永久的期待,没有爱就没有伤害。”他嘶吼得那么歇斯底里,一瞬间,好像被伤害到的是我,我觉得疼痛。于是那个疑问貌似有了一种答案。你看那被丘比特之箭刺透的心脏,汩汩地流淌着情欲、爱恋、依赖、甜美、沉醉……但一定也有锥心的痛感。相比月老式的圆满和谐,丘比特之箭隐喻了爱的伤痛。爱情常常是一声冷枪,不知从哪个斜刺里射出一颗子弹,裹着幸福的糖衣飞过来,你猝不及防地,心脏就被它制造出一个伤口,让你品尝到有多甜蜜,就让你感到多疼痛。这种疼痛感,在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小说里,哪儿哪儿都是。这可算人生的经典悖论之一吧:你不在意的人根本伤不到你;“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这句歌词简直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悖论,钱钟书的《围城》讲得极清楚:城外的要拼命进城,城内的又要拼命出城。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未必真理,然而对相当多的两性关系来说,那还真是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