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隐秘而伟大的老师

读者文摘 朱莉安 4年前 (2019-11-27) 17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老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之道的,但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勤学;学生要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但并不局限于老师所教的。”这是明代著名的王夫之所说的,他教书四十年,桃李虽未满天下,但却称得上一位隐秘而伟大的老师。
  
  清兵入关后,三十三岁的王夫之归隐深山,以教书为生。那时候,王夫之的高风亮节和渊博学识已经声名在外,按说收点学费过点小日子不在话下,但他就好像孔子杏坛讲学那样,师生围坐而论道,学费也只象征性地收点腊肉,他就算一贫如洗也分文不收。《唐峨臣墓志》里记载:有个叫唐须竹的人敬佩王夫之的为人与学问,想跟随王夫之学习,王夫之当时病了一个多月,没能回复。唐须竹后来又冒雨来访,两人相见恨晚。唐须竹一进了几根竹子木板围起来的立锥之地式的“单房”,又见房顶的几片稻草还在风中飘摇,他产生了强烈的疑惑,此地怎能容下老师如此深厚的学术造诣呢?见老师既不收分文,又无须行三跪九叩之拜师礼,唐须竹深感老师为人之平易亲切。于是唐须竹张罗着要给老师搬到舒服一点的阁子里住,王夫之不答应,他教育唐须竹说:“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意思是说,外在的物质不必强求,白驹过隙,应珍惜每寸光阴去读书,但学问不是死读书,要做到别开生面。唐须竹顿时有悟。王夫之又拿出自己一笔一字写就的《周易》《思问录》给唐须竹看,唐须竹受宠若惊,感动地说不出话来了。后来每当老师完成一部著作,唐须竹都是为之奔走呼号在最前面的。这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感召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王夫之师生之间相处得如父如子,亦师亦友,以至于学生们在深山一待多年没有再出去的意思。一天,王夫之把大家叫到一起,对他们说:“孔子说‘一个人熟读《诗经》百篇,却不能任职办事;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完成外交任务;知识虽然学到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呢?知识还是要运用到实际啊。’我也教育过你们要知行结合,行动可以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知识不能代替行动。我老了,但是你们该把学到的东西去修身齐家平天下啊。”于是学生们只好含泪而别,投身实干。最后十四位杰出的弟子都留下了传世著作,可见王夫之对每位学生的谆谆教导、良苦用心。
  
  孔子说:“要想停下来不学习了,只能到‘阖棺’那天吧。学习要不知道厌倦,教诲要不知道疲倦。”王夫之做到了这样的一世师表,他直到七十岁仍然笔耕不辍,最后留下了一套系统的、弥足珍贵的教育理论,曾国藩说他:“这个百科学术式的学者的思想生前竟然没有流传开来,住荒山睡破床,但又孜孜不倦地教育……所以我们看到后来贤人不断地出现,都有受到他的裨益的原因啊,现在贤人所说的,原来他都有说过啊。”这应是对王夫之这位好老师的中肯评价了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隐秘而伟大的老师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