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微习惯策略的科学原理表明了人们无法长期坚持大多数主流成长策略的原因,也揭示了人们长期坚持微习惯策略的可能性。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有问题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当你开始用微习惯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脑的规律做事情时,持久改变其实很容易。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在线阅读地址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我一直觉得能够成就大事的人,都是非常有毅力的人。
他们能够坚持早起,坚持阅读,坚持锻炼,坚持完成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而有些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心情好,就多做一点,明天心情差,就少做一点,或者完全不做。
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坚持完成目标?有些人却总是半途而废呢?
作为一个说了无数次要坚持早起,练出马甲线,坚持日更的“三分钟热度重度患者”,我似乎从《微习惯》这本书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答案就是,通过建立微小的习惯,来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微习惯》这本书探讨了人们在建立习惯的过程中,大脑、意志力、动力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为什么微习惯能够起作用?微习惯有哪些策略和特点?如何通过具体的执行步骤来养成微习惯?
本书的作者叫做斯蒂芬·盖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懒虫。
2012年底,斯蒂芬·盖斯为了改变现状,尝试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因为毫无负担、毫无阻力,慢慢的养成了健身习惯。
看到效果之后,他把微习惯的策略运用在了写文章、读书和生活的其它方面,两年之后,他不仅拥有了理想的身材,阅读量是过去的十倍,同时还出了书,成为一个作家,这本书就是他采用微习惯策略,来改变人生的干货总结。
一、什么是微习惯?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想要建立一个习惯,完成一个目标,先要跨出一小步,小到没有阻力,小到不可能失败。
微习惯,就是那些小的不可思议的行为习惯。
比如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写50个字,每天只早起五分钟,每天只弹十分钟吉他,每天只看一页书。
有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爬起来自然困难重重,能够坚持下来,爬到顶峰的人,也自然是所剩无几。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觉得太难了,太复杂了,消耗的意志力太多了,太痛苦了,自然就会产生放弃的想法。
但微习惯不同,它没有任何的负担,它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执行,它强调用最小的阻力,最少的意志力来完成一件事情。
这些微乎其微的、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能够执行起来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重复,演变成为了微习惯。
二、微习惯为什么能够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每天只看一页书,可能需要翻半年才能翻完一本书;每天只练一个俯卧撑,坚持半年,可能连一块腹肌的影子都看不到;每天只写50字,一个月可能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别说能够起到什么效果了,以这样蜗牛般的速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进步,早就被别人赶超十万八千里了。
那微习惯到底会不会阻碍人的进步呢?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这就要讲到,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大脑、意志力和动力之间的关联。
我们要完成一个目标,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动力,也就是增强做这件事情的热情;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增强意志力,来强迫自己坚持下去。
作者认为,想要靠动力来完成目标,是不太靠谱的,为什么呢?
拿减肥来举例。每一个想要减肥的人,在信誓旦旦的发出减肥的决心之后,前期都有很强的动力,通过看励志的视频,看偶像的照片,看激励的文章,或者幻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样子,来不停的给自己打鸡血,激发动力。
但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基础的,而感受这个东西,它又是千变万化的。
你不可能每天心情都很好,总有些时候你是不想动的、是沮丧的、是颓废的。
当你的感受,从积极转变为消极,你做事情的动力,会像从山顶不断下滑的皮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弱。
跟吃东西一样,你第一次吃某样美食的时候,对它赞不绝口,吃第二次的时候觉得它还不错,连吃第三次的时候可能觉得它也就那样。
当某一种行为被不断重复的时候,它就不会像最开始那样,容易让我们变得兴奋起来。
如果动力策略不靠谱,那么意志力呢?
作者认为,运用意志力是可以保证长久的成功的,但是前提是,要把意志力的储备量最大化。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在消耗意志力,比如说早起,做决定,拒绝诱惑,激发动力,处理重要事情。
越难的事情消耗的意志力会越多,越简单的事情,消耗的意志力会越少,这也意味着,当你动力十足,不需要外力刺激,而是自发的去做一件事情时,你所消耗的意志力会相对较少,反而,则会很多。
当消耗的意志量一直处在一个较高水平时,人是很难长期维持一个行为的,更别说把它培养成习惯了。
作者认为,引起意志力损耗有五个主要的因素,分别是努力程度,感知程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如果能够克服这五大障碍,那么意志力将带领我们走向成功。
那么微习惯策略能不能够克服这五大障碍呢?答案是可以的。
它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容易执行;因为执行阻力很小,所以很难产生消极情绪;因为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完成,所以很难会产生主观疲劳;加上健康合理的饮食,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微习惯策略完全能够帮我们消耗最少的意志力,从而使得这项微习惯坚持下去。
微习惯的意义,并不限于完成微小的目标,而是增强大脑里的神经通路和积极行为之间的强烈关联。
大脑,通常是抗拒改变的,在新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之前,它还是会采用过去的、已经形成的固有路径。
想要建立新习惯,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新的路径来改变大脑,重复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
一旦新习惯的神经通路打造成功,那么每天定时定量完成目标,就不再是难事。微目标的门槛,也会随着人的进步,而不断被升级。
三、如何制定并实施良好的微习惯?
想要通过微习惯来改变人生的现状,只需要通过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把你想要培养的微习惯,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一个清单。
你可以制定单一的微计划,比如每天只看一页书;也可以制定多项微计划,比如每天扔掉一件不需要的物品,每天早起10分钟,每天跑步800米。
在第一步,你只需要问自己,这个微计划,执行起来是不是毫不费力,小菜一碟?
第二,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比如你想每天早起十分钟,为什么?因为早起之后,能够多一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你觉得成功人士都是早起的人?
当你能够从一个微习惯中发掘出的价值越多,那么,你就越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第三,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如果你不对生活进行规划,那么生活会带着你毫无方向地乱打转。
你制定的微计划必须足够具体详细。
比如每天坚持跑步一千米,什么时间跑?在哪里跑?如果下雨,是否有Plan B(备选方案)以确保微计划照常进行?
一定要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那就是“到点了,我就要开始做那件事情”,没有例外。
第四,建立回报机制,奖励提升成就感。
很多时候,人们坚持不下去,跟这个人本身的能力可能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这个人的心态有关系。
总是自我怀疑,总是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一闹情绪,行动力就受到影响,就想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这样就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建立适当的回报机制,给自己事先制定奖励计划,存一笔奖励金,腾出必要的休息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什么东西比直观的奖励更能刺激人的行为了。
第五步,追踪完成的情况。
通过手账、打卡、记事本、日历、幕布、石墨笔记等工具,来数字化或文本化追踪记录微习惯的完成情况。
每天睡前或晨起后,对情况进行反省总结,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微计划不偏离正轨。
第六步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微习惯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强化我们的行动,并且在当下就能够看到进步。
在制定微习惯的时候,目标上写的是只看一页书,但真正做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超额完成,比如看了两页、三页。
如果你觉得,一天写1500字,对你来说就像一天写50字那么简单,那么你可以把写1500字,当做你的最低底线。
微习惯,并不会阻碍你取得巨大的进步,只要你能够保证第二天,第三天,保证接下来的日子,能够达到最低的坚持要求,那就没有问题。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在实施微计划的过程中,不要把你的期待值和你实际能够完成的量划等号,比如你期待每天写2000字,但实际上你每天只能写500字,那么你在定目标的时候,目标上只能写500字,而不要写2000字。
微习惯重在养成坚持的习惯,因为坚持,是生活中最强大的武器。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当你在执行微计划的时候,没有抵触情绪;当你在行动的时候没有犹犹豫豫;当你不用再担心,明天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后天可能因为有事而要漏打卡,而是把微计划当成一种像刷牙、洗脸一样的常态化行动,那就说明这些微行为已经转变成了微习惯。
励志演说家安东尼·罗宾说过,“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把微习惯一直坚持下去,当这些微小的努力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水滴石穿”。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一本小而美的书,诚意推荐给想和我一样想培养好习惯、克服拖延症的人。
本书的作者——宅男Stephen Guise在2012年的年末回顾他的一年时感到不太满意,他希望自己2013能过得精彩些,其中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培养健身的习惯,可是以往10年里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觉得这个新年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幸运的是他决定运用一下刚看完的一本书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从问题的对立面思考。他想既然30分钟的锻炼太难,那就只做一个俯卧撑吧。然而,就是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举动却在他的生活里造成了巨大的蝴蝶效应,让他反思习惯的养成,并发掘出微习惯的巨大力量。微习惯是指一个“小得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动。这个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就被轻易放弃。微习惯策略和传统的习惯养成策略不同。
通常,人们用两个策略陪养一个新习惯:一是动力,另一个是意志力。
先说动力。激发动力的策略包括励志演讲、文章、名人名言等,但是这些策略只能短期内提升士气们、激发我们的雄心。而我们的大脑是比较顽固的,要将一个新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需要坚持较长的时间。而以人的感受为基础的动力在受到各种影响——比如一次事件、血糖水平,心情、荷尔蒙、身体状况等等——时就会轻易改变的。所以,显然,如此易变的动力不能成为帮我们建立习惯的可靠办法。另一个动力无效的原因是“热情递减法则”,这是作者借用经济学里面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看”而创造的术语。打个比方,当我们吃一样东西,吃第一碗时觉得很好吃,第二碗就没有第一碗那么好吃了,到第三碗时愉悦感更弱了。同理,当一个行为慢慢成为一个习惯时,刚开始的那股兴奋劲会渐渐消失,我们甚至会觉得这种惯性行为有些乏味无聊。这时如果我们是凭动力来做事的话,我们就会因为热情的消减而放弃。殊不知,这种平静其实是个习惯养成的积极信号,“表明更稳定和自动的基底神经节正在慢慢夺取控制权”,这时因为动力不足而放弃,对习惯的养成来说无异于功亏一篑。
相比较动力,意志力更可靠。意志力有两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被强化。第二,意志力可以通过计划来执行。但是要意志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它没有被耗尽,而意志力会受到五大因素的损耗: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努力程度,你对这件事的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以及血糖水平。而微习惯能很好地避开或减少这五个损耗意志力的因素。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微习惯在应对感知难度和主观疲劳上面的效果。先说感知难度。我们常常在还没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打退堂鼓,“因为目标的重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一旦开始我们会觉得似乎需要达到最初的目标才算得上成功,这就是我们不愿意启动那些让我们闻之色变的计划的原因。如果最终做不到,我们宁肯不开始”。而设立小得不能再小、容易得不能再容易的微目标的目的就是降低感知难度,让我们不怕开始。而一旦开始就会明显降低我们的感知难度。
微习惯能有效处理的另一个意志力损耗因素是主观疲劳,注意这里面的“主观”二字。是的,我们对自己的疲劳程度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主观疲劳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与目标之间的斗争。……如果目标很高,主观疲劳就会更严重……因为思维会预判接下来的工作,而且会早早感受到压迫。……人类的想象力非常强,甚至会改变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所以对工作量很重的认知也会影响精力水平”。而如果当我们设立的目标非常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充足的能量完成这个目标。这种轻易就能做成一件事的想法会让人能量更充足。总而言之,微目标就是把一个大目标拆分成我们的精神上、心理上、体能上、时间上容易消化的小小目标。
我们的大脑对改变需要一个缓慢过程。“如果突然出现大规模的变化,它会回到它已经适应的行事套路上,但如果慢慢推进变化,每次推进一点点,它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深入探索。”微习惯策略就像带着我们的大脑走到舒适圈的边缘,然后慢慢往外推进一点点,逐步的扩大舒适圈。
总之,微习惯符合大脑的改变模式,它的微小容易能减轻我们的畏难情绪和主观疲劳,让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事情不在乎微小,而在乎坚持。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我觉得,这本书其实重点是“行动”,把大的目标习惯进行细化,降低其难度。
另外,重点还有这样一个正循环“行动—奖励—……—行动—习惯”,然后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养成习惯。
而在习惯进行时,动力也会起些作用,从而让你能超额完成目标。
最最重要的是,你要确定好这样的小小小目标,言行一致。
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也就反反复复讲了这些话,重点还是在于自己行动吧,不过可能有许多话我还说不出来,言语不可表达,自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