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 牛虻在线阅读地址牛虻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青年时期的亚瑟可以是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善良,敏感,天真,冲动,自尊心强。所以他才会毫无防备地被人欺骗,被人误解了也不知道解释,只觉得自己的颜面扫地,甚至想到了要自杀。但当他最终用斧头砸碎天主像的时候,意味着他正逐渐走向成熟,逐渐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教会和革命党之间的矛盾那么大,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当时意大利被几个不同的政权所统治,其中一部分就被以罗马教皇为主的天主教会所统治。所以所谓的革命,就是要推翻罗马教皇的统治。在牛虻四处流浪期间,他受尽种种苦难,却一直不忘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帮助意大利恢复自由,最终,成为了坚定的革命党人牛虻。此时他已不是之前的那个亚瑟了,他勇敢,坚强,沉稳,多智,见识广,意志坚定,爱憎分明,是革命党人的领袖。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的时候,仍不忘自己的使命。他的父亲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一直被人认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受尽爱戴,他似乎是个善良,正直,体恤民众,反对暴力的人,但是在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的问题上,他却显得那么残忍,即使儿子苦苦哀求,他还是亲自把儿子送上了断头台。这让我想到了牛虻被捕时的情景,蒙太尼里挡在了牛虻的枪口,牛虻心里稍稍犹豫了一下,就错失了逃跑的机会。蒙太尼里看似是爱每一个人,但实际上他只是在维护教皇的统治,牛虻才是人们应该感谢的英雄。牛虻死了,人们却在载歌载舞,喝个他的血,吃着他的肉,这是多么腐朽的一个世界啊。最后一章,牛虻的信,又带给人们希望,告诉人们,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去的革命的成功。牛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每个人,也难怪《牛虻》在中国一出版,就收到了广泛的追捧。
牛虻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欢畅,
不管是活着,
还是已死亡。
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节选了这本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牛虻英勇就义那一章,后来我们也将这一段选作话剧表演的剧本,尽管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印象深刻,使我难以忘怀。
生命和信仰,你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对于没有信仰的我们来说,问题并不困难,但是对于红衣主教而言,一个是心爱的儿子,一个是信仰了一生的主,如何抉择,似乎选择哪一个都会受到内心的谴责。
读完全文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牛虻怨恨主教的原因在哪里?是因为他没有告诉牛虻他的生世?还是他将选择当不当主角这一问题留给了他?亦或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地位?我有些迷茫,内心似乎无法随着牛虻的感情而波动。
牛虻和詹姆的爱情是克制的,他们彼此心如明镜,却始终懂得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相比较牛虻收留的那个吉普赛女孩,他们更加的理智,在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先是同志再是情人。然而最后牛虻写给詹姆的那一封坦白信,那种炙热的激烈的爱情终于喷涌而出,牛虻内心受到多么大的痛苦,在最后却依然可以安之若素,平淡的安慰自己安慰詹姆。阅历使牛虻成长,阅历使牛虻强大。
也许是对外国小说的背景了解不深,文中一些关于教会的辩论我看得似懂非懂,索然无味,就使我只关注情节的变化,而忘记去在意一些细节,那些细节呢,就等到什么时候有兴趣再补好了。
不论人家恨你还是爱你,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才对。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牛虻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亚瑟,年轻时被所谓的信仰欺骗,从此决心当个无神论者。神父,一直靠着心中的上帝活着,上帝便是他孤独无助时的寄托。
神父在亚瑟年轻的时候,给过他最美好的一切,让他看到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深深的感谢着爱着他的神父,而却在亚瑟19岁时,美好被打碎。最后化身牛虻的亚瑟在狱中,神父去探望的情形,触目惊心,父子俩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因为信仰的不同而无法相聚。牛虻希望神父抛开精神上的一切跟他走,一个人要抛开信仰了几十年的东西,谈何容易?神父最终选择了上帝,却怨恨上帝,让他第二次失去他最爱的亚瑟,精神始终承受不住。而亚瑟,以为自己经历了一切磨难,终于有资格要回他最爱的神父,可结果还是刺痛了他,他亦活不下去。如果他们俩生在和平年代,是平凡家庭中平凡的父子,或是世间一对普通相爱的人,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