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作者:赵周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在线阅读地址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這樣讀書就夠了書摘#

◆ 引言

>>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 大部分职场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 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3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

>>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

>> 区分两类学习,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 这种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 成人(职场人)的学习与学院式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学习者以自我为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

拆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成人教育学,落实到“RIA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定要联系学习者的经验,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提升学习者的能力。

拆书法有两种实践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二是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现场学习。

◆ 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

>>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 《销售巨人:大订单销售训练手册》

>>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或《成功EQ密码》这两本书

>> 《谈判分析》,霍华德·雷法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版。

《谈判力》,罗杰·费希尔,中信出版社,2009版。

《活学活用博弈论》,詹姆斯·米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利害冲突》,弗雷德·简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哈佛经典谈判术》,迪帕克·马哈拉、马克斯·巴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 我们发现,精心设计的现场培训往往比自己阅读更有效,主要是基于下列公式中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因素。若把有效促进学习的因素分离出来,也会使我们的学习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选择更多。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 培训=图书+X

由此可见,同主题的图书和培训课程的差距就在于X。

X价值多少?等于参加培训和购买图书的差价。

X为什么这样宝贵?因为X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那么X到底是什么呢

>> X到底是什么呢?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appropriation。作为教育学专业术语,appropriation常常译作“内化”,其实词源上的意思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干脆译作“拆为己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 [插图]

>> 拆书家主持RIA现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分别为(见图2–1):阅读拆页、讲解引导和拆为己用。如此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和参加培训一样的效果。

R(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图2–1 拆书家主持RIA现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

>> 边际决策还有助于解释另外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现象。这里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愿意为钻石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尽管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太少,人们认为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利益非常大。

>> 人们为一份新知识付出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一份新知识能带来的边际利益也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经济学原理验证了我们的结论:知识是好东西,但不值钱。

>> 我们发现,热衷于收藏“干货”的人,喜欢转发“鸡汤”的人,以及每天发“坚持打卡背单词”的人,往往是同一类人:对成长有压力,对学习有焦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只好用干货和鸡汤以及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来自我抚慰。

>> (管理者)要做系统的时间管理。我们先要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尽可能将这类活动从时间表上排除出去。要做到这一步,可以试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

1.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将时间记录表拿出来,逐项逐项地问:“这件事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认为“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取消。

2.第二个该问的问题是:“时间记录表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还有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这项因素是:管理者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 1.他哪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很好?

2.因此,他可能会在哪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3.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吗?

(1)如果愿意,理由是什么?

(2)如果不愿意,理由是什么?

这样的考评方式,显然与通常的做法不同。这套方式以当事人的长处为重心,以当事人能做些什么开始。而当事人的缺点,只是视为他发挥长处和力求成就有效性的限制而已。

>> “你哪方面工作确实做得很好”,“什么事进展得还不错”,“你的团队最棒的地方是什么”,“你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长处”

>> 我发现这段时间你在某方面进步挺大,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认为最近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些,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我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你提供支持?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想要什么,达成什么?

你工作上的标杆是谁?

说说你觉得上个季度工作中最棒的事。

从项目/失败中,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可以运用哪些资源?

现在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你觉得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你的哪些能力能推动这些事情成功?

你认为过去这一年在哪方面提升得最快?

你认为咱们部门做哪些事情能帮助你更好地发展?

曾经预期做到什么程度?实际情况如何?产生的差异中哪些是亮点,哪些是不足?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何改进?

站在专业的角度,你还能取得哪些现有工作之外的成就?

>> 从这两个示例中可以看到拆书帮RIA现场学习3个核心环节的作用。首先读书中的一段内容(R),只要片段即可,不需要读整本书。然后,拆书家简要讲解一下刚刚阅读的知识(I),进而要求学习者反思经验(A1)、规划应用(A2)和现场演练(A3)。

◆ 你是哪类学习者?

>> 沉疴宿疾

>> 柯维列出的7个习惯是: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绝不浅尝辄止,他们知道要为自己的抉择负责,做出的选择总是基于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情绪或受限于周围条件。积极的人是变化的催生者。

•以终为始(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个人、家庭、团队、组织,通过创造性的构思来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对于任何项目,无论大小,也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团队的,都下决心完成。他们标识并献身于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人际关系和目标。

•要事第一

以要事为先的人总是按照事务重要性的顺序来安排生活并付诸实践。无论情势如何,他们的生活总是遵循自己最珍视的原则。

•双赢思维

有双赢思维的人能在交往中寻求双方获利、互相尊重。他们基于到处是机遇和富足的心态,基于“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他们总是通过向感情账户存款来建立与他人的互信关系。

•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

当我们怀着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回答对方的问题去聆听时,我们就能进行真正的沟通并建立友谊。这时再坦述己见、争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理解别人需要的是体谅,而争取别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气。效能在于这二者的平衡或适当的结合。

•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人与对方合作,寻求第三变通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种更好的解决方案。统合综效的基础是尊重、赞赏甚至庆贺彼此间的差异。它是某种创造性的合作,1+1=3、11、111,或者更多。

•不断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效能人士不断在生活的4个方面(身体、社会/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这将增强他们实践其他有效习惯的能力。

>> 老生常谈说明这几条很重要,也说明知易行难:知道知识是容易的,将其转化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困难的。

柯维的贡献不在于发明了这7个习惯,而是他讲述这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知易行难”的问题,他的贡献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大而化之的常识落实到自己身上。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把人类的常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 高级学习者怎么提问

一种提问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另一种提问是为了进行有效学习。前者常问“是什么”“为什么”,后者常问“如何”“你都考虑哪些方面”。

>> 善于学习的人在反思和追问时,会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

>> 善于学习的人还习惯在标准的层面向对方提问。不是问对方如何看待当下这件事,而是问对方面对这类事务时都考虑哪些因素;

>> 学习促进者怎么回答提问

一种回答是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另一种回答是能够促进正确思考。前者就相当于上网搜索并一下找到信息,后者更像是跟一位真正的智者(而不是专家)交谈。

◆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 3张便签的写作标准分别对应重述知识的标准、内化知识的标准和应用知识的标准

>> 鸡汤貌似讲道理,其实是在人的情绪激发、欲望挑逗上下功夫,本质上是一种下半身的打法,没有什么含金量。鸡汤式学习往往忽视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把公共层面的制度问题、行业层面的战略问题、企业层面的管理问题全部还原为创业者个人努力和个人奋斗的问题。

>> 问道于盲

◆ 学习力是元能力

>> 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 价值观:遵循的价值观是什么(所谓价值观,其实是一种排序,即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阐释是“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I便签用以重述信息,其实是为了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

>> 要做到这些,需要持续的反思和有洞察力的追问。

怎样才算是有洞察力的追问呢?对此无法一概而论,但有洞察力的问题总是需要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假设。如果你实在没有思路,可以从如下8类提问开始: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

>> 为什么咨询顾问可以给在某个行业做了20年的人提供建议?显然不在于知识,也不在于经验,而在于他具备反思和梳理经验的能力(哪怕是他人的经验),以及找出规律、识别因果、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若不加以“明觉精察”,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

>> 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成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这样,学习者的能力可以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习之道。

>> 总而言之,3张便签是很好用的工具,能帮我们提升反思、提问、分析、整理、内化、应用……学习能力的各个要素都可以得到强化

>> “干货”这个词其实很贴切——把一本书的知识摘抄出“干货”,不是把大图片压缩成小图片(压缩后的图片只是清晰度降低,仍能看出原貌,但从书中摘抄出的要点无法看出原书全貌),也不是把湿衣服晒干(衣服和水原本不是一回事儿,但书中的湿货和干货浑然一体),而像是把鲜鱼晒成咸鱼干——脱水的同时破坏了细胞,转换了性质,改变了味道。

有人就是喜欢吃咸鱼干,这本是口味问题,不必讨论。但宣称“咸鱼干才是鱼的精华”,这就是无稽之谈了,食品科学和营养学早有定论:鲜鱼加工成咸鱼干后,营养会大幅流失。

“干货式学习”仍存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歧途;其次,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而从一本书中摘出干货,其实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是去掉上下文把知识“降解”为信息。如果是自己做这事,多少有助于记忆,但若把别人九蒸九晒过后的“干货”还当宝贝收藏,痴迷于“干货式学习”,那就是误入歧途了。何况很多人拿到咸鱼干并不吃,只是闻闻味道,随手藏进库房,和另外几万件都快放臭了的咸鱼干堆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们又会焦虑,再去学习怎么把不同的咸鱼干分门别类,学习怎么整理笔记。实在整理不过来了,再学习怎么断舍离……

不要再把咸鱼干当宝了,成人学习不是晒干,而是转换。学习者可以清蒸全鱼,也可以只吃鱼头,尝过滋味后化为营养。把对自己有启发、有感触、有用途的知识贴上便签,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应用,得鱼忘筌,得饱忘鱼,不亦乐乎?

◆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论语》本身是碎片化的语录,《圣经》远没有基督教的系统神学那样体系化,《道德经》的篇幅和一篇长博客差不多,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价值也不见得小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

>> 林语堂说某些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

>> 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更好地反思、应用和解决问题,让人具备稳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不至于一接收新信息就跟着改弦易辙去了。

>> 相较于被告知的事情,人们更在意自己想到的事。”

◆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

>> 转行最需要的不是及时止损的果断和重新来过的勇气,而是对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转移。

>> “如果你要换工作,不要太囿于从前的工作职位,去尽力发掘自己拥有的能力,然后将这些能力组合成新的形式,找出可以运用这些能力的工作。”

>>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把不同工作需要的通用能力总结为3类:对信息、对人和对事物。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举国推行的教育改革围绕着“与工作相关的核心能力”展开。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能力都可以归入7类核心能力,分别是:

•沟通表达的能力;

•信息处理的能力;

•运用科技的能力;

•计划组织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

•数学概念的能力。

>> 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才能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联结和行动,才会内化成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

>> 在移动阅读时代,各种受欢迎的朋友圈文章,转的都是离开剂量谈毒性的“健康建议”;各种“有趣有料”的学习类自媒体,卖的都是“我早就看清了,你听我说结论就好”的“大力丸”;各种声称“让几亿中国人读书”的新媒体读书会,给的都是“20分钟给你听一本书的精华”。

学习能力差的人热爱干货,因为不用思考,只要“效忠”就可以。

大多数学习类自媒体和所谓的知识IP之所以能流行起来,是因为有太多渴望学习却未经启蒙的头脑。

所以,关于移动阅读的建议是,先取消关注一切营销公众号和售卖干货的平台。很多人对入口的食物非常慎重,却对入脑的信息不加分辨。他们小心翼翼地辨别食物是否有农药残留,是不是转基因,是不是用地沟油烹制,订阅号和朋友圈里却充斥着写手炮制的文章。

>> I便签可以记录文章观点或论述要点,A1便签可以记录很现成的案例(实际写作时再改编),A2便签记录接地气的目标和应用,不要总在理论或理念层面打转。

>> 链接榫合

>> 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 “四步成文法”。

第1步:立意。先有一个核心信息(你对某事的观点或建议),为它加工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和A1和A2。然后试着调整这些要素的顺序(试试先讲故事/案例怎么样),问问自己是先推销问题还是先推销解决方案。

第2步:扩充。添加一个相关(相近或相反)的信息点,可以是横向延伸的信息点,也可以是纵向延伸的信息点。然后综合考虑两个信息的关系,各自的前因后果怎样相联,不同的适用边界有何区别。

日后笔力渐强,你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点。信息点越多,写法会越发复杂,但是基本思路并无不同。

第3步:推演。包括引证(图书和权威)、举例(自己或他人的A1)、支流(枝——节外生枝,引——引人入胜,横——妙趣横生)……

第4步:包装。包括增加故事(考虑细节和冲突),增加趣味(常用热点和文化),升华主题,润色文笔……

◆ 一种新的“专家”:拆书家

>> 一本书好读与否主要与其信息密度有关。

>> 逻辑自洽

>> 认同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心理行为:

1.人们重视自己所说的话和自己得出的结论,而不重视自己被告知的东西。

2.人们重视他们索要得来的东西,而不重视免费得到的东西。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客户,我总是更在意自己(在引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得出的结论,而不重视现有的答案。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书中没有黄金屋?从小就被教育“多读书”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苦恼?

● 读书内容看不懂记不住?

● 内容看懂记住了但用不上?

似乎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什么都没见到?

01

RIA便签阅读法

“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说:

书中确有黄金屋,书中也有颜如玉,但只有用RIA便签阅读法才能找到,因为它能帮助爱读书的你读了记得住用得上,让阅读真正作用于你的生活和工作。

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其实所谓RIA便签阅读法本身并不复杂。

R意思是reading即阅读,I意思是interpretation即讲解引导,A意为appropriation迁移应用,便签阅读意为阅读的时候用便签进行思考和记录。简单来讲,RIA阅读法就是先阅读,再对其进行复述概括,最后进行迁移应用,这些都以便签形式存在贴到书上。

就这么简单?RIA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应用需要更加细致的步骤:

1. 对书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

2. 对其内容结合自己理解进行复述写在I便签上;

3. 结合自己过往经验进行理解,写在A1便签上;

4. 根据理解应用到自己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上来,并制定详细的目标和计划,这个写在A2便签上,可以贴到醒目的地方例如桌子上。

这么说是不是还有些抽象?我们就拿阅读本文举个例子。

阅读这篇文章你应该经历如下4步:

1. R:阅读本文;

2. i: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提到的RIA阅读法,写到I便签上

3. A1:回顾自己阅读上一篇微信文章/书籍时候的状态,用的什么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比较,找找问题;

4. A2:理解之后,考虑一下:本周阅读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目标是在阅读中应用至少5次RIA阅读法,以便签的形式贴到书上。

这就是RIA便签阅读法的应用方式。

02

为什么是RIA?

你可能就觉得,说来说去“RIA”就是这个啊,它为什么能有神奇的功效,让阅读者记得住用得上呢?

这得从人的学习机制说起。

根据广为流传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个体学习的效果受到学习方式的影响。学习方式根据学习者的参与度可以粗略划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详细的可以看下图,我就不赘述。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学习方式中“教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实践”。而RIA阅读法实际上就是以最低操作成本实现了“学习金字塔”中“教授“和”实践”的应用。

首先,阅读之后的内容理解与复述就是“教授给他人”的简化版本,其次在appropriation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过往经验则同时满足“实践”和“教授”。前者是连接经验(弱实践),后者是进行教授。最后,需要将当前面临的任务进行应用,确定目标和方案,这又是第二次实践(强实践)。这样,读者就可以在阅读学习思考过程中,完成对一个知识的反复“实践”和“教授”。进而完成了知识的记忆、应用和内化。

这就是RIA强大的原因。

03

RIA便签阅读法的本质

其实在我看来,RIA阅读法本质上就是这16个字——“链接经验帮助理解,投入实践加速内化”。

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和学习纯粹是记忆性的,似乎只有记住了才能够在需要的应用。但真相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和自己的经验深度绑定起来,才能更好地记忆,才能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通路。

否则读了再多书,最多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能够“侃侃而谈”的人,却无法真正提升我们的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生活。

因此,不仅仅是在读书中,只要是涉及到“实用类”的书籍,就应该在阅读中思考“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做过的什么事情可以作为案例?我最近在做的什么事情可以应用这个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让”知识“内化。

不过说来说去,我们似乎把阅读这么“神圣”的词汇,弄到非常“功利”,我们读的很多书不见得很“实用”的,这理论是不是有一些问题?

04

这本书的“局限”

确实,这就是这本书的“局限”。

RIA阅读法的应用范围更多是局限于“致用类书籍“,如果是小说、诗歌散文这类休闲类书籍,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性来阅读,没必要用这种方法把本来是用来放松的阅读扭曲。

另外,即使是“致用类书籍”,也不见得通篇都要使用这种阅读方法,自己只要选择需要的部分进行拆解阅读就好,一本书如果能让自己有一点进步,已经非常值得了。这也是书中不断倡导的“以我为中心”的阅读定位。

其实《这样读书就够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论“的书籍,囿于篇幅和能力我没法展开讲解,还是推荐你阅读原著。仅仅12.5万字的篇幅,一个下午就能够完成阅读,稍加应用就能够对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阅读至此,再回顾一下,相信你也大致了解了RIA阅读法,有一个小挑战留给你:思考一下什么是RIA阅读法,你以前是如何阅读的?在进行后面的阅读时,你要如何落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RIA阅读法的实践,只要你有行动力,你就已经超越了90%的读者。

欢迎把你的思考和学习方法留在留言区,我们一起探讨成长。

来源 | 向前先生(ID:inner-intuition)

作者 | 张向前(ID:w1123295495)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上周在读《算法之美》以后,我对该书的翻译质量进行了吐槽,然后我就读到了这本书。

这一本教人如何读书的书。

书才开了个头,我便发现一件让自己沮丧的事。当自己忙于读书赶路时,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阅读一本书,记住书中的内容,理解此书的中心思想,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行为都没有创造价值。只有,反思、行动、改变自己,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知道了这个理,我们就可以达成以下共识:

一本书翻译质量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从中收获几个好的知识点,并且举一反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一本书是否读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从书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升;

一次学习、一次阅读是否有干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利用这次学习、阅读的知识点,解决了一个现实中的问题。

读书,不是要“我注六经”,而是要“六经注我”。读书,不是要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是要阅读者利用六经的力量,来让自己变强大。

今日读书: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本书提到了什么是好的学习笔记?如何利用便签法来拆分一本书,并为我所用?怎样通过朋友圈来看一个人的能力?读书会可以从便签法中借鉴什么?还有怎么选书,如何主动学习?

通过阅读此书,我开始理解有些大神的读书理念:

一年读多少本书其实并不重要,蒋勋几十年解读了一部《红楼梦》,就已经通晓了人情世故,历经了沧海桑田;以你为中心来读书才最重要,你的成长、批判、系统思维将加速生长,架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