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比尔·波特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禅的行囊在线阅读地址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这个大胡子老头的书,一本旅行游记,但其中包涵的又不仅仅是场旅行。作者按顺序一一拜访了禅宗创立之初及发扬光大的地点,基本上都是佛寺,也有陵墓。此外还有对寺庙里的方丈,比丘和比丘尼,也有居士们的简单访问。相比在《空谷幽兰》中的旅行,这次只有他一个人,并且是在06年,还没有感受到中国经济像搭上飞机一样的发展速度。我猜,那时候对外国人的管控也并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吧。所以这老头在花甲之年孤身一人背着个背包就这么出发了,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的了解,自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拜访寺庙时就住在庙里,在路上奔波时就住宾馆。鲜少见他乘坐火车,大部分时间都是长途巴士,中巴,出租车以及出家人提供的顺风私家车。吃喝也不讲究,可以说是粗茶淡饭,唯一的一次美味体验就是南瓜饼。虽然日常生活是如此的简单,但老头却甘之如饴,经常在描述困难的时候爆出几句幽默之语,让读者也跟着会心一笑。外在的物质享受对他并不重要,他更多关注的是国人的精神世界——宗教。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佛教修行也分宗派,有密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等等,而他要深入了解的是禅宗。由初祖菩提达摩传入中原,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至六祖惠能,禅宗在中原大地发扬光大,并与本土道教相互融合,最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及知识分子。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寺庙,拜访了尚存或已被破坏的各种遗迹,禅的印记也跟着比尔波特一步步由书中显现。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对话,主要关于如何修禅以及出家人对禅的各种理解。在我看来,能顿悟的已不是凡人,对普通人来说能够持心修行已属不易。信仰和修行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和恒心。修行之人所追求的也不单单是依靠和佛祖的庇佑,而是以个人的有限去理解宇宙的无限,用一瞬去参透永恒。读完此书,在佩服老头说走就走的劲头和千里迢迢劳累奔波的同时,我也对佛教加深了了解,并对禅修也产生了兴趣。推荐同样对佛教或者禅修感兴趣的读者们。众生皆佛,可不一定都能成佛。对我来说,修行的路还很长……
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第(2)篇
修不了禅,也不会去追随,但内心却渴望有着禅般的宁静,生活本是一种禅,谁能轻翔过?对于生活那些快乐的、痛苦的记忆,还有那平淡的、沉重的过往,如果能时不时挥挥手,轻轻地说一声再见,是不是也是一种禅悟?
禅的行囊,是一本对禅宗传承的历史追溯,基本沿着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的足迹,从北到南,遍历了禅宗的寺庙兴衰,带我们浅尝禅宗基本也是根本心法。不过,这本书更多是一本游记,是目标明确的一次旅行,禅是主线,行是关键,见识是野果,淡淡的思绪,满满的收获。至于背后的深意,我想,禅本空无,何来行囊?有的,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五味杂陈。
很喜欢老比尔的文风,不知道的他本人直接写的中文还是某位高人翻译的,用词用句非常地道,经常会让人灰心一笑。文笔很轻松。整本书中,处处体现了比尔的豁达、乐观和幽默,很多地方甚至会有“猴子派来的逗比”这样的感受。挺好,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境界。人生苦短,放下包袱,多给自己些宽慰,用微笑犒劳自己,用脚步欣赏世界,美好的事物,依然占多数。
对于禅, 文不立字,不可说,一说就错。可是流传于世的禅述却汗牛充栋,举世流传。这说明禅在人类思想中深受欢迎,修不成禅,却可以追随,哪怕是一点点的顿悟,也会带来短暂的安宁和坚定。就拿比尔来说,一生有禅相伴却并未修行,生活也是丰富、波澜,说不上多有禅意,却不乏意义。唯一鼓舞他的是信念。借用他老爸一句话:“你是不是该做些有意义的事了?”。以此共勉!
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第(3)篇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背上的行囊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方向。这场漫长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有些竟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禅的本质是什么?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当然,苦海之所以苦并不是因为里面有盐。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据我所知,这就是禅最根本的教诲。他们看上去很困惑,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是悟出了本来面目还有其他面目么?我继续解释: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通过累世以来形成的偏见而呈现出的幻觉。对那些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发问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真心关心这问题。是幻觉又怎样呢?这样看事物有什么不对?为什么非要认清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