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3)篇

作者:东野圭吾 《白夜行》后,东野圭吾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饱含了温情的爱与痛的悬疑小说,更扣人心弦!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虚无的十字架在线阅读地址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1)篇

虚无的十字架n死刑的意义是什么?是单纯的惩恶扬善?为了拨平正义的天秤?还是为了杜绝罪恶事件的再次发生?n作者没有答案,正确答案也并不存在。昨天和朋友讨论到了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当初报着寻找解答的心看了视频看了书,最后留给我的却是更多的困惑。作为和不作为的分界线在哪?少数人和多数人利益的取舍?自由的界限?什么才是道德的定义?n我们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把法律看作道德的航向标。无可否认,法律的工具固然重要,但工具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社会充满更多的善意,更多的包容?如果这个工具,在惩恶扬善的同时,埋下了更多恶意的种子,我们该如何是好?n死刑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在想到死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简单联想到罪犯和受害人。受害人受到了伤害,罪犯自然而然要得到相应的惩罚,而当其犯罪行为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死刑也被看做对其最重的刑罚。虚无的十字架一文则把在现实镜头面前很少出现的人物作了更多的心理刻画。受害者的家人、罪犯的家人以及镜头外面的“我们”。从其他人的角度挖掘更多的信息,探讨死刑的影响。如果是为了惩罚罪犯,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仅仅只遭受到短暂的执行时的痛苦,甚至都省去了反省愧疚的心理过程,这是我们想要的吗?n如果是为了安抚受害者的亲属,一个被他们看作“低贱罪恶”的灵魂的消弭能安慰他们死去亲人吗?谁,又来救赎他们?n如果是为了威慑其他可能犯罪的人,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来说,反正也是无法挽回了,倒不如破罐子破摔。那谁又会成为下一个无辜的受害者?n不,上述的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反对死刑的存在。如果没有死刑,罪犯在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就又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活着的人。受害者的家属又该如何自处?生命的价值又在何处得以体现?或许罪犯会改过自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又或许会继续为非作歹,伤害更多的人。我们没办法预测未来的走向,就像我们没办法说服自己,谁的答案是对的一样。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2)篇

感觉看了很久,结果才四个多小时

感觉这类题材的书,需要大块时间细细地,一边写读书笔记一边读。

当犯罪者直到死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罪行,那么死刑的意义是什么呢?假释或刑满释放的人再次犯罪,是不是真的意味着有期徒刑也没有意义呢?

用刑罚来达到教化心灵以改善行为的目的有些无力,每件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来结束,死刑并不是所有杀人犯共同的结局,杀人偿命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法律从人的角度来出发,最大权益上保护被告的权益。也就是说,杀人犯,强奸犯并不能定义加害人的整个人生,那么法律有权保护他的权利,最大程度地减少量刑。但是这种做法的确使受害人一方感到心寒,从而走向极端。

其实,作为旁观者,通常感觉案件中,双方都很情绪化,而在理性的法律中往往能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法律能做的也仅仅是在道理权利上摆平而已,受害人精神上的伤害,发生了就是永远存在,只能减淡但是绝对不能消失。

所以,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想用法理去解决情理,但是,除了法理之外,现在似乎真的找不到第二条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2016年12月26日

第一遍阅读体验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3)篇

“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罚,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这是一场罪与罚的博弈。究竟是怎样的惩罚才能救赎犯罪埋下的伤痛,那些对已故亡灵,对受害人遗属的救赎。

        如果说死刑会带来判罚不公的结局,那么没有什么比取消死刑更不公平的。生命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力,享受权力必将承担责任,当你要去剥夺别人权力的时候就应当要承担责任的后果。对于魔鬼,我们根本无需同情。很难想象,当一个恶魔站在法庭上,还有那么多人在为他的生死辩驳争议,而恶魔在涂炭生灵的时刻又是否给了无辜受害人——生的权力。魔鬼不会因为被束缚十年,二十年,或是遥遥无期而被修行为圣明,囚禁只是一时的封印。我绝对相信,天使也会有坠落的一刻,我们要给予过错一个重生的机会,正如东野笔下那一个个悲伤的故事,无奈的结局,而这更需要我们去完善司法体系,而不能简单依靠增加或减少某种刑罚手段。还有除了法律体系之外,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尤其是对边缘群体的救助,往往把他们变成魔鬼的不是别人,正是生活中的一句恶毒,一眼轻视,一处冷漠。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