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欧文 当代文坛小说宗师、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约翰·欧文传世大作!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独居的一年》是一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再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独居的一年在线阅读地址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这本书绝对是个大部头,但是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基本上拿上手中间不出非放下书不可的原因可以一直看,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村上春树说约翰·欧文是他的偶像,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关于爱情
这里说的爱情无疑肯定是埃迪和玛丽恩,他们俩的情况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看《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都是等待爱情。男主角埃迪在16岁的时候跟39岁的玛丽恩上了床,在为期7个星期的性关系中找到了自己找性对象的年龄喜好(不和比自己年轻以及跟自己同龄的女人上传)并遗失了自己的爱情;当玛丽恩始终无法从2个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扔下一切(丈夫、女儿、小情人)离开纽约后,埃迪的心灵始终有一块地方留给玛丽恩,这段等待的期间爱情的观点可以套用霍乱爱情里面的一句话: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以下。虽然一直跟比自己大的各种女人上床,但是始终无法忘记玛丽恩,并且一直没有结婚。同时为了纪念跟玛丽恩的那段为时不长的感情,他成了一名作家,在每一本书里面都记录了对马琳恩的思念。直到37年后76岁的玛丽恩放下对儿子的心结返回纽约,这段相差23岁的姐弟恋才算圆满。
关于成长
成长这里我体会成长这个词最深的应该是在露丝身上,露丝对她母亲玛丽恩的感情变化有4个阶段:
1、36岁认识埃迪之前,对母亲离开的做法是不理解以及不原谅的;
2、听埃迪介绍她母亲心理上的为难以及对露丝的态度,让露丝知道即便母亲抛弃爸爸和自己走了,但是她是爱自己的;
3、亲眼目睹了凶手杀掉妓女罗伊而不敢出面作证后,在回纽约的飞机上读到母亲玛丽恩第一本书的内容,变成了恨母亲,感觉自己相较于死去的两个哥哥来说,她是多余的,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
4、露丝结婚有了小孩,自己成为妈妈后,尤其是当孩子还在3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自己那段时间作为母亲的心理变化,她可以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并且完全原谅她。
怀孕生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应该是成长最大的一个分水岭,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似可以理解,但是因为没有过经历过并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也很难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而作为一个被母亲抛弃37年,期间完全没有只言片语,没有一封思念哪怕是责备的信件,对于旁观者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也不能认同母亲的做法的。但是当自己经历过作为妻子,作为妈妈的一些身份后,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情感上很重要的共鸣,我想这种情感应该很微妙,对于那些有过完整经历的女人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
关于如何成为作家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大家都成了作家,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调侃就是这本书的主旨是“作家养成记”。
露丝的爸爸泰勒最初是儿童书的作家,虽然他热衷于跟女人调情,在写作上也很懒但是他能根据儿子以及女儿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创造出小孩喜欢的故事;露丝的成长经历里,父亲并没有教过她任何关于写作的技巧,但是她因为她的好朋友也好,家庭的情况也好,最终也走上了作家这条路。而玛丽恩则是因为儿子的去世,自己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牢笼最终也讲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儿子成年后的寄托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了加拿大的一名写犯罪小说的作家。而埃迪成为作家的写作内容也完全是因为跟马琳恩为期7个月的感情生活而引申的写作欲望以及创作源泉。这四个人写作、创作内容的来源都是基于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完成的。有句话不是说电影电视来源于生活,而小说亦是如此。
而我们作为读者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了解人生的多面性,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不记得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两句。
读书就是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或者书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角色中。在各个角色中随波逐流地转来换去,去经历不同的人生,去体味各异的心酸与欢乐。
在“无愁强说愁”的年龄段里,曾高冷地自认为,不读书就不懂生活,如今早已是老气横秋的年纪,终于明白,不懂生活就读不懂书。这样说来说去,终究也是“鸡生蛋、蛋生鸡”个没完没了,就像喜欢文学的人矫情起来没完没了一样。
个人认为,这本书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主角,因为每个角色在欧文的笔下都活得那么声情并茂、鲜明夺目。都活出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精彩,自己的酸甜苦辣、烦忧幸宠。书层层叠叠,特德的书,埃迪的书,露丝的书,玛丽恩的书,书中人物的书…生活中有生活,故事中有故事,书中有书。鬼斧神工般的层层铺垫,出神入化般的处处伏笔,浑然天成般的前呼后应,结构波谲,布局云诡,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最大的主人公露丝.科尔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严肃小说和国际畅销书作家,但相比“她竟然挣扎着长大成人”而言,这点成就简直就是相形见绌。特德.科尔是一个对创作儿童读物和插画有着相当高天赋的人,也仅仅靠这些就足以支撑了他富足、色欲的一生。和露丝的朋友汉娜有一拼,这里面有美国人的三观,不作点评。只能说我基本理解也能接受老外的大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曾一度自嘲:我就是给小孩子逗乐的。而女儿露丝却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你还会给他们的妈妈当情人(很多时候露丝的三观倒是很吻合国人)。德特堕落、纵情道德无下限,但也善良、谦逊、爱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最后也终于打败德特的也只有女儿露丝。当露丝抛开多年的芥蒂想说一句“我爱你,爸爸”的时候,爸爸自杀了。珍惜爱你的人吧!爱,别来的太晚。
可怜的玛丽恩不是不爱女儿,她只是穷尽了所有的爱给了两个死去的儿子,她再也不能爱了,也不敢爱了。不逃离还能怎样?没有自私,没有冷漠。只有满满的悲凉与断肠。浪迹天涯三十七年,归来俨然是风烛残年。四十年的苦痛有谁明白?四十年的孤寂有谁理解?四十年的冰冷又有谁体味?
没有亲身经历,哪来感同身受?
没有切身体会,怎会将心比心?
因为十六岁的埃迪像极了逝去的蒂莫西,终于,思子成殇的玛丽恩和埃迪不可抗拒地沉湎于一场先有性再有爱的不伦之恋(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埃迪是情窦初开,玛丽恩则是念念不忘二儿子蒂莫西还不曾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和性爱的欢娱。玛丽恩消失之后,埃迪带着残存的记忆回到旧生活,从此在落寞的深秋里再也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人。然而,三十七年之后玛丽恩归来,埃迪又回归了那个羞涩的十六岁少年,依然不曾忘记为玛丽恩打开车门。
爱情、背叛、失去、放逐、回归…《独居的一年》注定是一个跌宕起伏、寸断肝肠的故事。可约翰.欧文的幽默偏偏不逊于中国的钱钟书,悲伤可以是啼笑皆非,哀痛也能够行云流水,花团锦簇却还偏偏怅然若失。
时间会等人,也会暂停。就像故事中露丝最终找到了哈利,埃迪最终等来了玛丽恩。当我们找到爱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
独居的一年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尝试从书名理解这本书,这一年是露丝前后生活态度极大的转折点。那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这一点?与艾伦相对来说比较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有一个超级可爱的儿子?还是露丝可以尝试着去爱别人?
你看,生活总是这样。不停地向前,即使最深刻最耿耿于怀的事情,最后也会淡忘也会体谅。我们一开始那么执着,还不是因为过于沉陷在自我的情绪之中,毕竟情绪能表达自我。
“不就是我和诶迪嘛”可以说是很圆满的结局了。露丝一直期盼在人生重要阶段里母亲能出现,想不到在平常一天刚洗完头的早晨,看到归来的母亲,柔柔对她说“别哭,不就是我的诶迪嘛”。爱赋予露丝原谅的能力。如果是独居的一年前,得有不少的别扭。诶迪也等到了他青春时候的幻想。玛丽恩也最终放下了对两个死去儿子的执念,重回故里。走的只是特德。在那段时间里,特德一直在想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