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叶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对很多人来说,读书又是学习、提升最容易的方法之一。可是,你会读书吗?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如何选到适合自己的书?如何从书中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从书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用起来?如何通过读书,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如何高效分享书中的知识与技能?有关阅读的诸多难题,秋叶老师一一靠谱回答,同时分享高效读书的方法,让你活读好书、爱上读书。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在线阅读地址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读书笔记 第(1)篇
什么是系统化阅读
在过去两年里,我在微信读书上花了不下三百个小时,读完了七十多本书。微信读书上有个小的成就,是第四万多位读书超过三百小时的人。可当我真正反观自己的阅读过程,过去两年的读书真的有收获么?其实并不然。
可能收获就是在读一本新书的时候,经常感觉到观点似曾相识,或者能一眼识破作者的观点是源自于哪本书。但如果真问我,作者的这个观点具体是什么,从何而来,又能如何应用在实际中,我是支吾着说不清的。反思来说,我的阅读是浅尝辄止的,我觉得自己读书的心态很像是一个贪心的胃,塞进胃里好吃的东西越多,却越让自己消化不良。今天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的也有道理,就是少了自己的道理。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所以书读的越多,思维反倒越混乱。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所谓思维框架就是一套“算法”,是一套分析领域相关问题的框架。每遇到领域相关问题,你都可以在这个思维框架中找到合适位置来诠释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读书笔记中,我将用系统化阅读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关于“阅读方法”的思维框架。
系统化阅读是指在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花上个把月时间,阅读大量经典书籍/文章,从而达到让一个人在短时间深入一个领域,并沉淀下来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目的。在你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可以像写书的大纲一样列举关于这个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会在接下来阅读过程中被不断修改完善,直到这个框架可以解答这个领域的大多数问题为止,所以不必纠结一开始就把框架写的非常完善。比如,我想建立一个自己的“阅读方法”思维框架:
1. 什么是系统化阅读
2. 如何打造一份系统化阅读清单
3. 如何进行阅读
- 阅读方法1
- 阅读方法2
- …
4. 读书笔记
-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
- 如何写读书笔记
5.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接下来去搜寻这个领域的书单。比如,关于“阅读方法”这个领域,我的书单如下:
-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 J 艾德勒
- 《越读者》郝明义
-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托马斯 福斯特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 《阅读的艺术》威廉 萨莫斯特 毛姆
- 《如何阅读》美国普林斯顿语言研究中心
- 《读书的艺术》博览群书杂志
- 《怎样读书》胡适
-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秋叶
- 《如何高效阅读》彼特 孔普
- 《杠杆阅读术》 本田直之
书单也是灵活而动的,可能在你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因为援引了另一本而对其感兴趣,就把它加进书单。在阅读的过程中,先选择阅读一本经典的书籍作为开始。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是阅读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所以我打算从这本开始。
接下来要不断梳理书中内容,把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充这个大纲,迅速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体系里的内容。如果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遇到观点类似的就可以跳过。如果发现别人的观点颠覆了我的框架,或者发现自己的框架遗忘了重要的内容,这个时候就要去调整自己的框架。简而言之,系统化阅读要先让思维体系成型,然后再去吸收知识碎片。
如何进行阅读
1. 人物传记该怎么读?
人物传记,最重要的是关注两个点:
- 他成功前积累了什么,哪些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不能复制的。
- 他现在的成功让他哪些话是光环效应,哪些话是不得不说,哪些话是发自肺腑的。
2. 拆书法
t我在读书时的一个问题是我总想事无巨细的读这本书讲了什么。但实际上,抓住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去谈,把这个观点揉碎了然后融会贯通到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远大于概括本身,这就是作者通篇在用的拆书法。拆书法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本书并非要通读才有收获,把其中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读透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一下子把我从读书笔记是对书的“概括”中解放出来,面对一本书我开始认真取舍,书中哪些观点是值得反复推敲或分析总结的。拆书法很适合用于心理学上或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书,具体拆书的模式:
1. 抽离出简单的概念模型
2. 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这个概念
3. 将这个概念结合实践的拓展性思考
这里的拓展性思考包括:
- 沿用这个理论,学以致用
- 反向思考这个理论中的逻辑漏洞,比如隐藏前提、偷换因果等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
分享两段最近读到对我影响很大的话:
我阅读的书籍不代表我的水准,我背诵的理论不代表我的学识。它们是其他人思维和天才的产物,与我无关。我没有资格因阅读别人的成就而自我满足——人只应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那是别人的光,我可以借光四顾,但不能错觉自己也在发光,以至自居为光源,去看光外的人。在能成为光源前,我低下头,沐浴光。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排斥其他人,让你变的更狭隘,所以,要创造。希望你能因为自己生产了好东西而感到骄傲,而不是洋洋自得于消费了什么好东西,好品味不值得骄傲。
如何写读书笔记
t0.t抄读法
t有些书文学性很强,并没有整体的框架,这时候可以用摘录在阅读过程中有趣的段落,结合自己的思考感悟,整理成一篇读书笔记。
1. 问读法
t问读法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从文中不断找到答案。问读法适用于专注在一个主题的书,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个主题。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读完像是对书进行了一次深长的对话。这个读书方法会让你带着目的去读书,不断质问自己,明确你想从书里获得的最关键的讯息。比如对于免费这本书,我的读书笔记框架如下:
tQ1: 什么是免费?新免费和传统免费有什么区别?
tQ2: 免费产品是靠什么盈利的?
tQ3: 为什么免费是个好的商业模式?
tQ4: 免费产品成功的隐藏前提是什么?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读书笔记 第(2)篇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还可以开阔眼界,修身养性。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这本书有一定的优点,它告诉你要建立一套独立的阅读体系和思维体系,并且给出了相关的案例和框架模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读完之后却又感觉太过理性和偏重于实用感,读书变成了一套方法论,没有了本身该有的轻松和愉悦。也许这和作者自身的职业和经历相关,也让这本书成了秋叶老师自己的成长手册。对于现今的职场从业者和互联网相关行业者来说,这本书给出许多可贵的经验,值得参考。特别是现如今自媒体的兴起,也让许多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在线教育的兴起也成为了许多人大放异彩的舞台,秋叶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些平台为了顺行时代的潮流,推出如办公软件应用,读书,拆书,演讲,自我时间管理等自我成长项目,总体来说就要求创办人为了学习某方面的知识而去快速学习,并且在短时间内输出简短而有力量的内容,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对于作息时间格外重视,而且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一年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出多少成果,所以全书可能对于读书实用性的论述比较多一点,思想上稍微溜号,就感觉有点文不对题。[呲牙]n但是这本书也给读者提了个醒,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建立独立的思维体系,并且学会付诸于实践,才能叫学以致用,不枉费时光。并且秋叶老师极力推荐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勉励读者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人生要有目标。毕竟现在有句话很流行一叫越自律越自由。我也只能写这么多,对于文中大量的方法论,我做了笔记,但是觉得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毕竟每一个人的境遇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没有人能感同身受,应对之策也不能照本宣科吧,所以只做开阔视野的小料算了。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读书笔记 第(3)篇
一本综合举例,结合作者观点对比分析的书
前段时间,小弟问我,给我分享的微读怎么木有动静
(上半年我一直在兼顾于自考以及流连各种肥皂剧、微博微信中刷屏)然后我回了一句特不走心的话:我得考试啊,哪里有时间……
反过来想想,能影响你的无非也就是身边这几个亲近的人:击败你的不是你的对手和外界,而是我们自己停止了生长。
书归正传,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半年有余,已经不记得前面的内容了[捂脸](有断续是因为书中有些案例实在通读不下去[捂脸]可能压根就没看懂吧……)
总体回忆一下,作者好像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干货著于书中,附上两个目录“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再送一句:
水不见痕,凉意犹存。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