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仁宇 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这本书呢?此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海瑞、张居正……读黄仁宇的书,你会深刻体会“历史给人以智慧”。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陈学霖、赵世瑜、朱学勤、杨念群、江晓原、萧功秦、商传、樊树志、毛佩琦、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在线阅读地址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 第(1)篇
我和明史不熟。想得起来的渊源大概只有《明朝那些事儿》和《大明王朝1566》。前者是多年前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读完的,记忆本就不深。而后者画面强烈,读这本《万历十五年》的过程中,每每看到熟悉的名字,总想起电视剧里的情节画面:年幼的朱翊钧非冯保不能哄,嘉靖皇帝隐于幽深天牢的阴影中与海瑞对峙,大骂他无君无父,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谭纶,以及胡宗宪和戚继光。
但这本书让我很偶然地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了。
1. 习得性无助
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其实没太读进去。我在想万历初登大宝之时似乎明朝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中兴,我在想为什么自万历十五年后曾经那个雄心壮志的少年就突然沉寂了。
读到关于君臣就立太子一事反复而持久的拉锯战时,我突然想到了“习得性无助”。大概这就是某种原因吧。万历皇帝幼年登基,政事全靠大臣辅佐,事事遵从教导。守礼守制,该上朝就上朝,该行礼就行礼,大概张先生说什么都不会错的。而慢慢长大的小皇帝渐渐发现,但凡他想要依自己的意愿做些什么,就往往受到朝臣的劝谏与阻拦。想骂人不能骂,要忍着,以示宽厚仁爱。想立喜爱的儿子为太子不能立,长幼有序,不可逾制。当他的一切所欲所想一一被驳回,他除了做个提线木偶,还能要求什么呢?
这大概是做皇帝的孤独吧,所谓“孤家寡人”,是真的没有人真心实意和他站在一起的,除了贵妃郑氏。万历为何如此宠爱郑氏,大概也是这一原因。世间只此一人不把他,万历皇帝,看做一个大宝玺印,一个皇权的代表——只此一人眼里,他是个活生生的人。
在终于了解了自己于万事万物的无能为力之后,年轻的皇帝大概是突然就看开了。既然无能为力,不如就“无为而治”吧。无为他做到了。“治”却太难。
2. 海瑞的母亲
历史学家们认为海瑞的刚毅正直,其中就有着他母亲的影子。然而,同样为人所承认的是,海太夫人又是造成这个家庭中种种不幸事故的重要因素。
海瑞这个人,怪。从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怪。他活得像一部道德法典,清白高尚得不近人情,甚至不像个人了。
说起来这一点大概真的承自他的母亲。这位孀居数十年的寡母以坚硬的性格对海瑞言传身教,他于如此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如何能学得世事圆滑?
书中也说到,海瑞休妻丧妻,未尝不与他的母亲有关。而这又让我想起陆游和唐婉、焦仲卿和刘兰芝,只是不知道海瑞这个在从未有夫妻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家庭中长起来的男人,是否真能对他的妻子生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感情。
说到底,一个母亲,一个自三岁之后既当爹又当娘的母亲,对儿子的影响会是全方面的。她教导他孔孟之说伦理之道,也就教会了他克己与寡情。
3. 以史为鉴
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最后的最后提到了他的“大历史观”,而我在读这整本书的过程中想到的是“旁观者清”和“上帝视角”的“全局观”。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过去世界里发生的事于今而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今人抽离于当时当世之外,能将与事件有关的众多因素一览无遗,这种全局视角让我们有机会看清历史究竟是如何行进,所谓“因果轮回”是如何在超越人生范畴的时间尺度上应验。我们便是在这个尺度上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也只有在这个尺度上,历史才真的具有意义。
我终于理解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从来不能把历史学明白。因为那时候局限于历史而学习历史,全然不懂所谓“历史意义”其实指的是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和对后世的长久影响。背各种“历史意义”一度让我苦不堪言,而我从未曾想过已经湮没于千百年时间里的那些人和事,究竟为什么而有意义。
归根结底,我上学的时候没把历史学明白,是因为从没有一个老师明白地把这种“旁观者”姿态,“上帝视角”,或者“全局观”讲出来。我只能靠自己参悟。于是才疏学浅悟性平平如我,被历史裹挟,被历史戏弄,被历史抛弃。
所以我历史没学好的锅,我自己绝对不背。
哼。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 第(2)篇
万历十五年,明朝整个帝国政治、军事的转折点,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年,所有潜在的危机和引而不发的问题都在此刻井喷式的出现,种因得果,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朱重八同志一开始为了大明的万代基业而设定好的。全书以点概面,以万历王朝为中心点,以政治(张居正,海瑞,申时行),军事(戚继光)、思想(李贽)为线,并辅以关键人物的事迹全面反映出一个王朝的兴衰史。
万历一生事业的成败既为历史循环的后果,也是明朝盛极而衰的开始,鼎盛意味着衰败的开始,大明基业已经开始在风雨中摇摆了。
历代王朝指定的法律都是在以维护统治为目的,而儒家文化,准确点是道德又是管理老百姓的最佳手段,在历史限制下,道德才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以德治国成为了首选,当然采用的德又是另一回事。当政者总是在选用最能触动老百姓心坎的东西来实行统治的,就拿时下的反腐来说,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不是当政者不想改变,只是这种改变需要的时间有点长,很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只是在选用当下双方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与生活。这种德治的效果也正如鲁迅曾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明王朝缩影在万历一朝,以史为鉴,时代在变,但历史是有警醒的……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书笔记 第(3)篇
看完,用一个字“大”评论此书,从内容到主题,作者涵盖的范围可谓大而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当这些问题聚焦在一个万历年代时,无论是万历本人,还是申时行、张居正、戚继光和李贽,都尝试并利用个人权力以及学识来解决问题、推陈出新、改革进步。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万历年代只是历史尘埃中微乎其微的一小段,上述人物的贡献或是拖累也可忽略不计。变革时刻都在发生,无论是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还是在遥远的荷兰意大利英国美国等,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速度与稳定程度,如何在上层与底层阶级中平滑地融入中间阶层,这不是个体能解决的问题,但个体的贡献不可缺少。作者黄先生身为美籍华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后又赴美留学,他看历史的逻辑角度、研究技巧让我钦佩,也正是他这种中西合壁的经历才成就了他的大历史观,Respect!n此书值得反复研读,相信多次读毕之后,不仅仅会对明朝历史有更深入了解,定会对黄先生的逻辑思维及学术技巧有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