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寒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线阅读地址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去故宫已经是四年前的事儿,但是一看到那面红墙就不由自主想起它来。从古装剧到历史书,故宫像是一个符号,又像是一种情结,一种融在国人血液里的亲近与自豪。所以我看了纪录片,看了电影,看了书。
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是大国之工匠,是站在那些灿烂瑰宝身后的人。他们“敏于行、慎于思、讷于言”。在故宫这座金碧辉煌热闹熙攘的庭院,静静的守着那一方角落,无论外界如何变迁,他们在自己的桃源中,远离纷扰,一生择一事而终。在除去浮躁、个性和张扬后,内心走向安静、沉稳和谦卑。读书的人也忘记时间,忘记纷扰,沉浸其中。
故宫收藏的钟表、书画、青铜礼器、木器、漆器在时间的长河里经历了战争、炮火、分离、埋藏,因为有修复师的存在我们才得以亲眼见证,这其中又融入了多少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故宫文物修复师们不仅仅有高超的技艺,还有高尚的品德,无我的境界。他们的世界安静而平和。每个人的口述都显出一派静水流深的气质,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急躁多喧嚣,红墙小院里的这些人都来去从容地做着自己的事,哪怕是修复了《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副平常模样,令人敬仰。书里讲了两代人,有老一代的师傅,有新一代的八零后,师傅有师傅的风范,新一代的接班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和风格,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秉持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喜欢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书中老一辈的修复师们不管自己修复了多了不起的国宝,从不炫耀,只是为了传承,只专注于修复;自己当了师父,带了徒弟,依然不断提起自己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年轻一代有自己执着和坚守,耐得住诱惑和寂寞,看得淡名利。
而现实世界里大多数人都在各自短暂的人生里忙着追逐,忙着选择,所以熙熙攘攘,庸庸碌碌。而工匠的一生也很短,短到择一事而终老。
书的序言说“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生活到底应该过成什么样。但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所以我为那些从南到北入故宫进行文物修复的老师傅;为那些摒弃浮华静心接棒传承的二代三代传人;为那些守住寂寞默默跟这个功利的世界对抗的新人学徒动容。还为了修文物要负责任要对得起自己良知的匠心;还为了跟文物交流跟古人对话的所得与收获;还为师徒父子之间真挚纯朴的关系和感情;还为身负绝技不谋私利的纯净和自律,还为传统手艺人对手艺深入骨髓的热爱而动容。
在故宫,空间被缩小,一个人、一张桌、一件文物,便构成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全部世界;时间却被拉长,人的生命,由文物承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穿越千年。希望你我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本心,做一个内心丰盈有趣的人。
>绿妖
2016年11月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世间行道如此多,道道门中有妙言。
他们是国内修复顶级文物的专家,但是从他们的叙述中,他们总是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人,一个匠人。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是另一次创造,他们用高超的技艺和在时间长河中练就的细心忍耐,给了文物又一次生命。不管哪个部门,叙述中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匠人”这个词,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们追求的境界。匠人,这个练成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寻,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琢磨研究,在修复中跟文物对话,不管是一级文物还是普通文物,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修到最完美。我想他们每次下班,应该都有一种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之感吧,从那个温暖安静田园般的四合院穿越到北京城的高楼大厦中。就是每天面对着物欲横流的世界,他们的世界仍然是那么安静,单纯,这也是匠人的一个精神境界吧。看这里的故宫,这里的文物都不再那么神秘,都是那么有生活气息。文物上的每个痕迹都是它的经历,它的无言诉说,只有真正静下心来跟它对话,才能读懂它,进而才能修复它。
看着书里的每一行每一句,心就慢慢沉下来了,不再那么焦虑急躁,像是口渴难耐的时候递过来的一碗清泉,甘甜可口,回味无穷。
推荐指数五颗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很久以前看过同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记忆中一直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因此,很快将这本书拿来读完。果然没错,文字的进一步详解和补充,值得我这个活在故宫之外的人更充分地翻看和“回味“。
书中那些曾被打动的简单朴实的大白话,匠人的世界再次真实的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相比于那种 “跳跃发散、讲求创意观念的艺术家思维,工匠思维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是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是面对文物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 。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的身体,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就这样,在敬畏与谦恭之中,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双手千百次的重复之后进入自由之境。此时,也许分不清年代,却看得透岁月,人与物件仿佛融化为一种精神。于是“一道线,也有精神性,有力度和律动的变化 “。 这就是工匠的沉默和智慧,是手上的开悟。
阅读中, 我时常感到“在搓着一张看不见的命纸,在枯燥而平静的手感中一点点接近手艺人的世界“,让我为之欣慰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