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读后感1000字
说来颇多感慨,身为中国人,却通过读外国人写的书来加深、甚至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熟悉自己本民族的古代诗人、诗歌。为什么本国汗牛充栋的书籍就吸引不了自己呢?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话,叫“隔锅饭香”,难道真的是因为这?
其中,吸引我的是比尔字里行间的那种轻松自在,尽管他内心充满了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崇敬,以至于用了“朝圣”作为行程的名目,对那些诗人遗址凭吊用的“拜谒”,显得十分崇敬,但行文却很轻松,不做作,没有学究气,没有方巾气。而国内研究古代诗词的专家们,引经据典、考据索隐,似乎不如此显不出学问来,反而让人敬而远之。或许这就是比尔的书让我能读得下去的原因。
比尔用30天时间,凭吊了近40位中国古代诗人的遗迹。我怀疑比尔也是处女座,有着追求完美的轻微强迫症,无论是黄河之旅、彩云之南,还是丝绸之路,抑或本书的朝圣之旅,都要找出源头来。《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文化的源头,于是比尔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也就从传说中孔夫子删定《诗经》的洙泗书院开始。
那年去泰山,本来计划第二天去曲阜,却因到达火车站的时间不凑巧,遗憾未能成行,失去了一次拜谒至圣先师的机会。但我想,即使那次去了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会去,但那不知名且残破不堪的洙泗书院估计也不会去。旅游在我,也许还是凑热闹居多,那种虽有内涵却很冷清的地方,去的可能性不大。而下一站去济南趵突泉,倒是参观了李清照的纪念馆,但也是匆匆一过,既未细致了解女诗人生平,也没有认真拜读诗廊所列的诗作,文化之旅在我确实是奢侈的行为。
看完比尔的行程,忽然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尔访问的古代诗人的遗迹,需要做多少功课呢?首先要大体确定诗人名单,估计在遴选诗人时要考虑其代表性;其次要掌握各种遗迹的位置,再次要把这些位置连成线,以确定这次朝圣之旅的路线,最后,要选择至少几首诗人的代表作,在凭吊时与诗人“交流”思想。
天!这该是怎样一个浩大工程,而且有些诗人竟然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古代的成公绥、丰干禅师、无可禅师,近代的穆旦,还得借助百度才能初步了解相关人物,有些听说过的诗人也几乎没读过其作品,比如谢朓、寒山、拾得,这实在让我这号称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国人感到汗颜!
沿着比尔的脚步,我也算完成了这一趟朝圣之旅。而且把已经出版的比尔在中国远足游记都读过一遍,收获很大,但需要补的课太多太多。
于是,万里路、万卷书,始终是自己的目标,一直需要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