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35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9-30) 6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3500字

想要突破“瓶颈”,还能做些什么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人们而言,犹如狄更斯的这句话。

我们一不小心就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难辨真假,失去思考。人人成为低头族之后,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沟通少了太多的人情味道。

但是,网络,也让学习不再是教室里进行的特定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线上的各种微课、训练营,线下各种活动、培训班,彩铅绘画、摄影、写作、化妆搭配……。我们像好奇的孩子,到了游乐场,东瞅瞅,西看看,这个也想玩儿,那个也想玩儿。无论是为了缓解焦虑还是发展兴趣,这些学习都让我们更用心地体会生活,丰富了体验。

可是,各式各样的课程都参加,能坚持到底的不多,真正作为爱好持续进行的少之又少。即便有坚持下来的,也因为掌握了入门技能后,进入瓶颈期。随之,看不到进步的希望,或者心焦寻求突破却不得法,或者满足眼前停滞不进。最终,热情退却,难以坚持。

说到这里,爱学习的你,肯定会想起《异类》中的一万小时定律吧?肯定会想着,我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突破瓶颈。

相信,看过《刻意练习》后,你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抱着如何练习突破的心理,我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以期能找到答案。不失所望,从书中看到了出路——刻意练习。

2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刻意练习”?

作者在书中提出,刻意练习,就是保持专注,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寻找监测进步的方法。同时,还要想办法保持自己的动机。

在书中,作者将“刻意练习”和“天真练习”作了对比。作者表示,“天真练习”基本上是反复地重复做事,并指望只靠那种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由此可以理解,如果在一万小时里,只是简单地重复,是不会提高技能水平的。

生活中,有太多人,在自己的岗位或行业里从事三十年的工作,却只有很少数人能够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人才或者专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练习弹钢琴十几年,有人始终在酒吧里弹琴或当了钢琴老师。而只有个别人成为了钢琴演奏家?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这不仅是坚持的力量,而是“坚持刻意练习”的力量。

换言之,“刻意练习”正是一万小时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不可或缺。

3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刻意练习”呢?

无论写作、摄影,还是学习其他技能,从新手入门到掌握一定能力。这中间,是从0到1。哪怕学到一个知识点,掌握了其中一个技巧,都是进步。

接下来,我们对一项技能的运用和掌握会进入一个舒适区,或者叫停滞期。也就是说,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轻松,不再觉得费力。

大多人的平庸,正是因为停留在这个“可以顺利完成”的阶段。可以顺利完成,便不再花费更多心思去思考,不再追求创新和提高。

拿自己来说,写作不算一件难事。坐在电脑前一个多小时,也能顺利完成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可是,始终觉得自己写作的状态都是自动完成,没有费太多脑筋和力气。写出来的文章,谈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心中隐隐不满,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常规的视角,死板的套路,毫无新意的词汇表达。一切看似顺利、完整,却少了一份惊艳。换成作家冯唐的话说,就是,写出来的文字没有脑浆的浸泡。

处在舒适区的“自动完成”,不代表优秀,更可能是一个警钟。提醒你,改是改变和提高的时候了。

因此,如何走出舒适区的“刻意练习”就尤为必要。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过。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微不足道,也必须不断改良,改善。

4

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既然“刻意练习”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刻意练习”,突破瓶颈呢?

书中给出了以下五条建议:

首先,要找位好导师。

作者建议,如果是初学者,只要找技能熟练的导师就足够。

如果是已经掌握一定技能的学习者,就需要找一位更能干的导师。该导师,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要在该行业中有所成就的。

因为,导师只能够引导我们达到他们或者他们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当自己改变提高时,就需要更换导师。

如果没有导师,就需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比如,写作,我们可以分析,模仿优秀作家的文章。比如,练字,也可以学习,临摹名家碑帖,既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也能提高既能。

在这中间,要重点关注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聚焦在其上面。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提高。

其次,用“三个F”建立有效心理表征。

这里的“三个F”,是以F开头的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it)。

所谓的“心理表征”,简单理解,就是“胸有成竹”。

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就是将技法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练习,有效分析,确定不足之处,然后想办法解决。

就拿练字来说。想要练好字,先要明白,字,是由笔画、结构、章法等这些部分的结合。相对应地就该练习笔法、结构规则、章法布局。然后,我们再对照字帖练习。再将自己写出来的字与字帖对比,找出差距,持续练习提高。

再次,精心设置目标。

设置目标,就是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目标,每次只关注其中一个。

“可控目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目标不要太高,不超出当前水平太多,要保证自己努力后可以达到。这样,达到“可控目标”后,有成果,也会增加信心和动力。相当于是大家都熟知的王健林提出的“小目标”。

同样,以练字为例。如果从开始就想写好字,直接看着字帖练习,只能照猫画虎,顾了笔法顾不了结构。写出来的字,形似神不似。这样,练习者容易丧失信心。

如果,从点、横、竖,等最基本,最简单的笔画先练习笔法,就容易很多。这样,每次练习的难度小,易掌握,容易坚持。待掌握了笔法后,再练习结构,字会更生动,也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如此循序渐进,练习也就不是难事。

最后,就是要保持动机。

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掌握的技能,最终达到的精益水准,有强烈的愿望。

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也是由思想决定的。只有思想先到达了某个地方,行为才有可能到达。

同样,稻盛和夫在他的书《活法》中说到。他自己的信念就是“心不唤物,物不来”。

他这样形容抱有这种强烈愿望的状态。“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样的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了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

《刻意练习》中就如何保持动机,给出两点建议。

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其中,强化前进的力量,可以从已经取得的成果中获取。因为,掌握技能的本身就是动机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坚定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还可以加入一些团体组织,和有共同愿望的人,一起提升。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可以尝试减少外界阻碍干扰,将练习时间调整到自己可接受范围内等途径来实现。

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可以借鉴书中作者的一句话。

“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时,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和你自己达成一个协议,你将尽自己的努力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者跨越停滞阶段,然后你再放弃。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不会放弃了。”

此外,书中还特意强调了练习中“专注和投入”的重要性。

“要记住,如果你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不专注,你的练习不会有明显效果。

为此,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加速地提升新技能的最佳方式。

现在,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手机信息等干扰打断,无法全神投入其中。与其漫不经心地坐一上午写了两千字,还不如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打磨,写一千字。这一千字只是针对你写作薄弱环节的特定练习。这样,时间更短,练习也更有效果。

有些技能练习之所以能够让人体会到乐趣,正是在于其过程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写作和练字都是如此。进入“心流”的状态,让人充实而忘我,成为一种享受。

5

其实,我们国学思想中对这方面的阐释也很精到。《围炉夜话》中有文:“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一定不能间断,就像那不息的行云流水一般,每天有所得,而丝毫不会停下前进脚步。

以此与各位共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35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