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好好说话 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4-27) 12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学诚法师 马云推崇的沟通读本!将佛经中的说话之道化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 你嘴里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好好说话,就能改变命运!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不仅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也是同样。有时候,我们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所以,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每个人都希望改变命运,改变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能改变命运。 好好说话在线阅读地址好好说话 读后感 第(1)篇

>>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庄严。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对抗苦,而是转变内心的知见。

>> 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为了让我们成长。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水火相济,人生才能由充满杂质的矿石变为纯净的金子。

◆ 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 我们学佛菩萨,就要学佛菩萨怎么说话。佛菩萨说话,就是“爱语”。行菩萨道,要清净自己的身心,就包括“口业清净”。

◆ 上篇 说好话积福报

>> 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

>> 其实,每个人都很尊贵,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光明。但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争执不断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缠。之所以学佛,就是为了把这个烦恼拿掉,就像把尘埃抹掉,内心如镜的光明就出来了。

归根到底,菩萨的说话之道就是爱。

教理上明确地讲,就是要说爱语,说柔软语,说利他的话。

>>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思维方式和关注对象不同,再加上我们内心情绪波动的干扰,我们在听闻对方说话时很容易出现偏差。

之所以出现这些过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心不认可对方的话会有益于自己;不尊重对方,挑剔对方的过失,在心中贬抑对方;过于自负,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等。如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是执着于自己的认识、经验等,也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由于这种执着,我们难以放下自己固执的成见,用心去倾听对方。于是容易失去改善自己习性的好机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吃同样的苦头。同时也会发现,当我们越来越固执己见的时候,“说”自己的人,包括朋友,越来越稀少了。

抱着尊重对方、虚心学习的心去倾听,我们就会接收到对方所要传递的正面能量,进而理解对方,与其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修正自己。那时,我们的知见在不断地趋向纯正,心量在不断扩大,烦恼会越来越少。

>> “笑人易,自省难”。

>> 出家以后,有一条丛林清规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 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终究逃不出扬汤止沸的轮回。止口不如静心,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 在佛教里,这叫矜言,就是贡高我慢。

我慢,就是自我的傲慢;贡高,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副站在高处,把别人都看低的样子。

绮语:r花言巧语,目的是叫别人上当。绮语的范围很广,凡是令人邪思这类的言语,都属于绮语。

①美妙的词语。r苏轼《登州海市》诗:“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r②称词之纤婉言情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近人为词,习绮语者,托言温、韦〉”温,温庭筠;韦,韦庄。r③佛教语。指涉及爱情或闺门的艳丽词藻及一切杂秽语。

>> 恭维之言,在佛门里属于绮语,属于一种谄曲心。

◆ 中篇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 “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高调低调,看胸襟;大事小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把握;是得是舍,看欲望;成败得失,看坚持;淡然释然,看心情;是非曲直,看度量。心小,小事则大;心大,大事则小。大其心,容天下之事;虚其心,赏天下之美;潜其心,究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 第三章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 阿拉伯有句谚语:“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意思是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出人头地,有所成就,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美丽之花,就必须忍住一时之气,忍住那些扎在心头的芒刺,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方能博得成功。

>> 人之所以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

穷人问佛:“我为何穷?”

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

佛说:“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 我们常常会把自己情绪的冲动归咎于他人的不是:他人的愚笨、无理、过分,总之都是别人惹得我们如此生气。可即便我们给自己找出一百个、一千个抱怨、排斥、憎恶对方的理由,也无法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任何释然、安宁与愉悦,心中的怨气倒是会像气球一样不断膨胀。我们除了感到疲惫不堪、愤懑不已,得到的或许只有一道心灵的疤痕,以及与他人之间一道更加尖利的心灵樊篱。

我们的心通常都是向外攀缘的,如果我们把百分之百的精神都用于关注外境,就必然会被外在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我们为什么不挤出一点点时间这样想想:我们是否在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要求对方?我们是否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本能地预期对方会随顺我们的想法?我们是否没从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其想法与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当下的内心,是否充满了嗔恨、排斥、对立等恶的心念,扼杀了心性中理解、包容、善良的种子?

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是不容易的,有一个妙招是去想对方的好处。

>>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 第四章 我家广大

>> 从光明走向黑暗:心城失守,回首关山难越

人生拥有良好的起点,美好的前程似锦囊在握,却不料得意之时放逸,自招污损。若能唤醒良知,幡然悔改,仍能与前运接续。然而人心往往堕落容易进取难,兼无人劝谏勒改,从此“心城”失守。于此物欲横流社会,种种诱惑当前,焉有不失?

>>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张;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 嗔恚

>> “境随心转”才强大,“心随境转”是弱者

>> 佛教讲世俗八风:衰、利、毁、誉、称、讥、苦、乐。世间人每天都会围绕这些“风”转,吹出自己的小心情、小情绪。恰恰就是这些负面情绪的累积,让我们的生活、事业百般不顺。

>> 苏东坡曾有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就是说,人生病的时候能够闲下来休息,倒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此时保持内心安稳堪为最佳良方。

>>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渊。“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 下篇 人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 我们把排泄物、脏污都推给大地,大地却把他们吸收为养分,回报给我们甘美的果实。要做一个像大地一样的人。

>> “生气”是一种思维习惯,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一个好习惯。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练习去看一个人的优点和付出,增长自己的感激之心,慢慢就能屏蔽生气的心。

>> 对方恶口,只有自己去领纳了,才会真正伤害到自己。譬如一个人用你听不懂的语言辱骂,即使听到也只是“某种声音”而已,不会引发嗔火。

◆ 第六章 职场金刚经

>>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手中事多,心上事少。做事的时候专注眼前一件事,不要想着做过的事,也不要想着还没有做的事。

>> “别人能给你一碗饭,却永远无法替你吃饱”

>> 观功念恩

◆ 第七章 格局决定命运

>> 孟子曾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基本需求都是生存、繁衍,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此,就失去了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手处,脚踏实地地行持。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我有明珠一颗——–人人皆有佛性

久被尘牢关锁——–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今日尘尽光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照破山河万朵——–任运施展,佛性本来清净智慧,没有什么能障碍,可以发挥真心的无穷妙用。「轉」

>> 学诚法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 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水火相济,人生才能由充满杂质的矿石变为纯净的金子。

◆ 第八章 一切都只能放下

>> 许愿,本是民间的说法,与佛教无关。佛教不讲许愿,讲发愿,前者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秘的外力保佑,后者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每一个人的际遇,都是由于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代替自己去努力。

>> 慈悲,慈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悲是希望去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众生也包括自己,自他的一切痛苦都是慈悲的理由。真正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慈悲,是自己有没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重点要放在成长自己、强大自己上。明晰了宗旨,就不会随外境而转。

一直把伤害记在心里,就是一直在伤害自己;放下对他人的怨恨,也就是放下了刺向自心的利刃。其实归根到底,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慈悲,是对自己慈悲。

>> “见人之过,诸恶之根。见己之过,万善之门”

>> 六祖曾在《坛经》中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策励我们应返观自照、勤修自心,而不是一味看外在的过失。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他人的错误而不懂得反省自己,只会增长内心的骄慢、嗔恨等恶业,难以进步。

>>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好好说话 读后感 第(2)篇

1:世界虽然很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所有真正改变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颗心。与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观察和批评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如多关注和践行自己能够做到的。2: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3:所谓“笑人易,自省难”。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4: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5:伤害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拿刀捅别人叫伤害,触碰别人叫伤害。另外,不当的语言同样也是伤害。比如揭别人的短,即使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却让人家不快乐、不舒服等等,这都是一种伤害。6:“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很累。7:幸福,是“心”的一种感受。一颗装满了“财色名食”欲望的心是一颗生病的心,因为欲望的本质就是“苦”。8:其实仔细想一想,外在的这些物质,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都是想要的太多。9: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是不容易的,有一个妙招是去想对方的好处,等10分钟后再发火。10:《孔子家语》中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说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11:人在顺境时要收心,避免滋长骄慢;遇到逆境则要放心,就是要积极豁达,多缘光明面。12: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是在乎自己的形象。总是想保护自己、凸显自己,是内心虚弱的根源。唯有放下对自己的执着,才能放下对外界的依赖。13:抱怨是无能的表现,人人都知道有问题,要能够解决问题才是有价值的。14:把仇恨放在心中,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捆绑住,并把锁链交给自己仇恨的人,让他主宰自己的苦乐。15:人生不是因为顺利而精彩,而是因为战胜磨难而辉煌!自我的成长是真正的成就,而不是外在的什么结果。

好好说话 读后感 第(3)篇

        佛告诉我们,人一切痛苦得根源在于内心对世界错误得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迷茫行为。要想真正的快乐就要坦然接受现实,积极的改善人生。凡事要看的宽些,看得长远,不要执着,而要多想想如何才能提升自己。做到能容人多付出,不计较得失就是积累福报就会收获喜果。

忍绝非压抑硬忍,而是用智慧来消融,用慈悲来转化。自己一直以来都认为忍就是忍气吞声,出于为他人的考虑,不管自己受多大的委屈,也一直忍受着那些无法让我忍受的痛苦,原来我缺少了化解的智慧。

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的慈悲,而是对自己的慈悲。如果你对他人一直怀恨在心,到最后伤的却是自己。我以前可没这觉悟伤的太深太重了。原来仇怨唯有爱心和忍耐来化解,才能终结。谢谢一直以来关心我的朋友,有你在我可以快乐坚强了。

真的能忘记,就是放下了。可是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我们爱过恨过伤过了,那些早已经留在了内心的最深处,一见到类似的场景就会立刻想起来了。佛法会让我们认清那些烦恼妄想的本质,丰富我们的内心力量。内心力量是一个人的慈悲,智慧,愿力,只有它们可以超越无常,可以化解烦恼与痛苦。

学佛与修行就是要扫除内心的种种无明尘垢,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希望和清净的快乐。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看透世间妄相,烦恼,执着的真面目。人生不是因为顺利而精彩,而是因为战胜磨难而辉煌。

谢谢感恩学成法师,阿弥陀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好好说话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