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4-27) 11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居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新生活。 群山回唱在线阅读地址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群山回唱》,22.9万字,阅读时长9小时40分

      这本《群山回唱》,两三天前还是没忍住打开看,果如此前预料,本想作为在读严肃经济和国学书籍之余的调剂的,开看后就没法放下,于是废寝忘食,一看到底。还是没能忍住。

      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这本《群山回唱》,侯赛尼总能用他的笔触,直戳读者的内心。他总能用针刺你的心脏,或是用手揪住你的心脏,又有些地方又像是用苦、涩、酸楚浸泡你的心脏。或正直,或卑劣;或亲情,或背叛;或幸福,或苦痛,他用文字刻画人类各种可能的情感,摆弄读者情感于其笔尖之下,让读者随着文字的变化,把自身本性的或明或暗之处,映射、曝光在他的书本面前,让直接审视到人性深处。

       三本书都是根植于对近代阿富汗个人和家庭命运的特写,都写了不止一代人。本书围绕一对兄妹,写了前后六七十年间一个阿富汗家庭,更是在写阿富汗社会的变迁史。

      记录几处阅读中的触动:

      1、社会发展对传统穆斯林社会(当然不仅对穆斯林社会)带来渐变的冲击。当然冲击最大的还是在近代,西方强国将自己价值观强加给弱国的阶段,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在不同阶段对阿富汗这个国度的影响即是如此。战乱中,各种势力此消彼长的派别,流亡到外国难民营的普通百姓,有条件移民西方国家的中产和贵族,真个是“亡,百姓苦”呵。

      2、发达国家向不发达社会强行输入其价值观固然可恨,但从百姓存亡这一微观角度来看,还得感谢开放的西方。没有这些开放的国家,处于战乱国度的人民,可以选择或者争取的活路会少了很多。虽然可在很多地方能感受到亡佚他国的第一代、第二代新居民在传统和习俗方面的纠结和冲突,但这些强盗国度,至少还能提供给部分普罗大众一个基于生存需求基础上,情感和文化的矛盾和纠结选择之处,提供一个包容和吸纳这类人群的场所。虽然,也在这些国家产生了新的社会和种族等问题。

      3、作者应用了各种写作技巧。不断变化的人称,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述,欲言又止吊起悬念的包袱,等等,作者用尽了各种写作武功。

       书的后边部分,写马科思和小帕丽的几章,节奏明显感觉慢了下来。虽然少了前边部分的时代变迁之感,但慢下来的地方显然更能捕捉到细微以及细腻的情感。这是感觉文风发生切换之处。

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如果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好友,我说的第一句话肯定是:请务必读完它,不要中途放弃!

《群山回唱》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几个月,但是真的看起来却手不释卷。大一军训期间我读完了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当时久久不能平静,而这一本,我觉得更胜在它的叙述方式。

九个章节,九个人物视角,讲了八个半故事,但是每一个故事都穿针引线,从一个故事里窥视另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在另一段时光里的样子,真的非常让人惊喜,其中微妙的细节更让人动容。

九个故事每一个我都很喜欢,最喜欢当属萨莉娅和马科斯的故事。

萨莉娅是个早熟透彻的姑娘,她在面纱后洞悉了一切,马科斯的母亲无遗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尊重这个小女孩儿,帮助她挣脱了面纱的束缚。马科斯呢,他在逃避,也在成长。

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纳比与瓦赫达提先生的故事。看到瓦赫达提先生的素描本时,才恍然大悟这位冷淡严肃的人隐藏了自己的心。也感慨他真幸运,最后一直陪伴他的是他爱的那个人。

相较而言妮拉是一个悲剧。她美艳、独立、光环无数,可是她始终在寻找爱去填补自己的心,她像一个精致的演员,孤独的演着完美的剧本。

帕尔瓦娜和孪生姐姐马苏玛的故事也让人心疼。尤其是看到后面十片树叶许愿后掉回头看姐姐跌下树时手里攥着的十片树叶,真的是一阵苦涩。帕尔瓦娜的自责与姐姐的宽恕,这大概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贯穿全文的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能否再次相见也让人牵挂。从第一章父亲送走帕丽到第九章寻根问祖的帕丽给阿卜杜拉以妹妹命名的女儿帕丽打去的那通跨越大洲与大洋的电话,我以为兄妹终于聚首,不料哥哥却“陷入水中”。连那首小仙女的歌谣,也没能唤回哥哥的记忆,真让人心疼,却把文章引向更深刻的地方。

不得不说胡赛尼是剖析人性的大师,每一个人物都塑造的骨血分明,另外这一本讲故事的方式让我想起来东野圭吾。真的非常喜欢了。

最后想给译者康慨点赞,虽然个别地方感觉不太对劲,但是大多数句子都非常优美的,总之辛苦了!

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灿烂千阳,群山回想。不知为什么,很喜欢这两个词眼。尽管人家书名是,群山回唱。我是看完《追风筝的人》,没忍住一口气又来到了《群山回唱》,跳过了《灿烂千阳》。我习惯看完一本书后,凭记忆写总评,看看什么东西留到最后最深刻。这本书的架构和追风筝的人不一样,我觉得稍微凌乱一些,但是细线当中穿主线,让我总想去寻找各个人物的生活故事,想把因果联系串联起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纳比与瓦赫达提先生的相处,第一次让我深深的想知道,真的有同性之爱么?(我尊重每一种爱,无论性别,我只是好奇我所不能体会的爱),而书里面,一个爱女人,一个爱男人,却能如此相处过一生,纳比有一段话,我截图了,很深刻,他说,n“然而实际上,看看自己的生活,我就意识到了,我已经拥有了人们在婚姻中追求的东西。我拥有了舒适、伴侣,以及一个随时都能接纳我,爱我,需要我的家。作为一个男人,我生理上的需求——当然了,这种需求仍然存在,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时已经不那么频繁,也没那么迫切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怎么解决,我先前说过了。至于孩子,虽然我一向喜欢小孩,可是从来没感到自己父爱缠身。”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妮拉说“原来是你啊,纳比。一直都是你,你不知道么”我也明白了瓦赫达提先生的那个契约到底是什么,纳比知道后的选择,他们俩的就这样过了一生,我觉得很神奇,很奇妙,很难得。真的。阿卜杜拉与帕丽的离别,我原以为会有如何千难万阻的艰辛故事来寻找和相聚,到最后却是通过纳比的一封信揭开,再加上马科斯的寻找,才联系上了他们彼此,而没有了像《追风筝的人》里面阿米尔去追寻索拉博的惊险波折。但是最后却都是以古稀之年相见而相忘。其实书里面还有好多人生起伏,阿卜杜拉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家,最后连下落都要靠据说来猜测。阿德尔的爸爸如何编织好梦给自己的儿子,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原来,生活不分国界,都不过是换个地域和形式而已。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